光伏多晶硅龙头协鑫科技(03800.HK)9月16日公告,宣布与有中东主权基金背景的国际投资机构无极资本(Infini Capital)达成战略融资协议,通过定向增发方式配售约47.36亿股,募集资金54.46亿港元,意向锁定6个月。受该消息影响,协鑫科技股价盘中涨逾7%,收涨3.97%。

扣除相关配售代理费、成本及认购事项开支后,此次募资净额约为53.92亿港元。协鑫科技称,所得款项中的65%(约35.05亿港元)主要用于三方面:首先,用于供给侧改革的资金储备,推进多晶硅产能结构性调整;其次,强化第二曲线,以全球第一的硅烷气产能和产量,完成海外替代,在半导体集成电路对电子特气需求提升、TOPCon电池向BC电池转型对硅烷需求放量,锂电行业固态、半固态电池对硅烷的应用需求以及显示面板对硅烷气品质的高要求的多重背景下,以硅烷气打造协鑫新增长极;第三,优化公司资本结构。所募资金的另外35%,将用于一般营运资金用途及偿还现有贷款。

协鑫科技等头部硅料厂商正在牵头推进被业内简称为“收储”、涉资数百亿的多晶硅产能整合计划。该公司内部人士对澎湃新闻解释称,上述约35亿港元中具体有多少将用于收储资金,尚未确认,“先储备好”。

公告显示,配股完成后,协鑫科技主要股东Asia Pacific Energy Fund Limited的持股比例将由公告日的18.54%降至15.89%。

一位行业分析师对澎湃新闻表示,在光伏反内卷的关键期储备资金,将为推进落后产能出清提供充足弹药,有助于协鑫在此轮上游整合中获得先机,“有技术优势和充足现金储备的企业将在反内卷中获得更大议价和溢价空间。”此外,随着市场对高品质硅烷气的需求持续增加,协鑫科技可以借此加速形成颗粒硅、硅烷气协同发展的业务格局。 

据悉,无极资本双总部位于阿联酋阿布扎比和中国香港,有着多元化的投资布局,覆盖战略新兴科技、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智能制造等投资主题,已为中国高科技公司的快速发展提供超过100亿港元的资金支持。

财务数据显示,协鑫科技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57.35亿元,同比下滑35.3%;毛亏扩大至7亿元,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17.76亿元,不过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约3.8亿元,同比增长325.8%,守住了不亏现金的底线。

澎湃新闻从公司业绩会上获悉,拆分来看,在不考虑少数股东分摊的情况下,其颗粒硅的亏损约13亿元、硅片亏损约3亿元,此外还有7000万元左右亏损来自电站业务。多晶硅全行业库存仍高达35万-40万吨,协鑫科技的库存位于1万吨附近,小于7天的备货量。

协鑫科技管理层介绍,截至今年二季度,颗粒硅的平均生产现金成本(未含税)已降至25.31元/公斤,较今年一季度降低6.5%,继续保持行业最高水平。单季度来看,在去年三季度售价触底之后,从2024年四季度至今,颗粒硅含税售价均超过其现金成本。据Infolink统计,2025年7月,颗粒硅的成交价格首次超过传统N型致密块料。上半年,该公司颗粒硅产量的市占率上升至24.32%。

协鑫科技联席首席执行官兰天石在业绩会上表示,未来2-3年,即使多晶硅价格上涨至每吨5万-6万,也不会再有新产能上马。后续随着开工率和库存的变化,多晶硅价格可能会有小幅上升,每吨6万-8万元的概率较大。

除“收储”整合外,多晶硅能耗标准修订作为落后产能出清的另一关键路径备受市场关注。

澎湃新闻注意到,国家标准委9月16日发布通知称,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标准制修订计划,已组织完成了《硅多晶和锗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等3项国家标准的征求意见稿,现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日期11月15日。

《硅多晶和锗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编制说明称,GB 29447-2022的强制内容指标已受限,且缺乏对硅烷流化床法工艺的能耗限额,不能引导硅多晶行业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亟需修订以设定更加严格且符合技术发展趋势、国家产业政策的指标,为行业兼并重组和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工信部办公厅8月1日发布《关于印发2025年度多晶硅行业专项节能监察任务清单的通知》,将对41家多晶硅企业实施专项节能监察。澎湃新闻注意到,41家企业位于内蒙古、四川、云南、青海、宁夏、新疆等地,覆盖国内所有多晶硅生产企业。《通知》要求各地在9月30日前将监察结果报送至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

据悉,近日举行的硅业大会提出,以多晶硅综合能耗设限和产能置换方式优化存量产能,并建立“红黄绿灯”预警系统进行后续供需调控。

兰天石此前透露,协鑫科技旗下各生产主体已经排查完毕,向工信部节能司等报送了详细能耗数据。“这可能是未来行业的门槛。我认为这个节点可能在2026年1月份之前全部告一段落,(主管部门)预计会推出全新的、差异化的考核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