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蓝领招聘赛道的玩家押注蓝白领边界模糊的趋势,不如说是看到了零工市场变得日益庞大了。”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这一个月来,忙着上下班的都市白领们估计每天都要被这个男人“硬控”几秒:
他戴着无框眼镜,穿着蓝色工服,左手装模作样打电话,右手把电话筒当成“双节棍”,身体语言极具攻击性,似乎要跳脱出高饱和度的黄蓝色背景广告牌。
男人旁边“鱼泡直聘创始人周峰”的小字,揭示了他的身份。蓝色粗体大字则迅速勾勒出广告诉求:找工作!鱼泡直聘!电话聊就是快!
一夜之间,周峰“占领”了北上广深杭蓉的地铁站、写字楼、公交站。

图源:微博@深圳报业地铁传媒有限公司
社交平台的嘲讽和争议随之而来:
“电话聊是什么了不起的技能吗?”
“鱼泡,简直就是精神污染。”
有人觉得,尽管他在做创始人IP,但“嘟嘴卖萌”和拽拽的形象过于油腻和自恋;也有人士质疑广告策略的有效性:招聘平台市场已几乎饱和,为什么还要烧掉几亿资金进行广告轰炸?

图源:小红书
然而,鱼泡直聘争议的背后,是一道经典的社会性难题。
蓝领招聘赛道火了
先扒一扒鱼泡直聘到底是干什么的。
鱼泡直聘的前身叫鱼泡网。它不为格子间的白领所熟知,却是广大农民工最熟悉的招聘平台。早年该网站上遍地都是土工、木工、搬运工、焊工、杂工等建筑行业的工种。
根据2021年住建部数据,中国建筑业从业者高达7000万,绝大部分由农民工组成。以往,农民工找工作80%依赖于“靠老乡带、劳务市场排队、天桥下马路边被动等”的传统模式,招聘信息差往往能困死一个人——很多人一辈子跟着一两个包工头,没议价权,活干完只能回家干等,不知下个工地在何处。

在路边寻找工作的农民工
如果他们用传统的信息聚合平台,通常会遇到高昂的招聘费和虚假信息。一个常见的场景是,农民工通过电线杆小广告找到了一个日结的活儿,结果被告知要交一笔押金“留名额”,交了钱后才发现工地和公司信息都是假的,自己也早已被拉黑。
基于此痛点,鱼泡网业务模式便是通过AI大数据精准快速匹配,农民工打一个电话过去,不用填简历,不用折腾流程,就能迅速完成招聘。周峰把鱼泡直聘比喻成“拼多多”。前期获客很像“砍一刀”:地推、找包工头、加微信群、裂变。
早些年,蓝领招聘这个细分赛道,没有巨头,算是流量洼地。久而久之,鱼泡网汇聚了全国最多的包工头、班组长——他们本身就是老板,负责直接招聘,数量比普通白领招聘平台的HR还多。

图源:网络
2021年鱼泡网改名为“鱼泡直聘”,大抵和建筑工程行业的剧变有关:大基建降速、房地产行业的深度调整使得用工需求快速萎缩,建筑从业者锐减至如今约5000万人,大多转行去了制造业和服务业,比如造车、电梯、物流,甚至跑外卖和做低端销售。
《2024中国蓝领就业调研报告》的数据则显示了不断扩大的市场空间:蓝领群体规模已达4.25亿人。在此背景下,鱼泡直聘也转型为泛蓝领招聘平台,目前已积累1.1亿用户。
从今年4月起,鱼泡直聘进军市场规模更大的白领招聘赛道,在上班族出没的场景密集投放广告。综合市场分析有两点原因:一方面是大量的传统蓝领变成“新蓝领”,从事城市服务业。另一方面是年轻人“就业下沉”,形成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在装配车间忙碌的工人
白领和蓝领边界模糊
鱼泡直聘并非是蓝领招聘赛道的单一玩家。
事实上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挤进这个赛道。今年一季度,招聘巨头BOSS直聘的蓝领收入占比已达39%,而短视频平台快手则演化出“直播带岗”新玩法,其蓝领直播招聘产品“快聘”月活高达2.5亿人次;赶集网转型为“赶集直招”,每天8小时不间断直播……
但不论是鱼泡直聘渗入白领市场,还是互联网巨头争夺蓝领招聘市场,企业的押注往往意味着某种社会趋势已成定局。
一方面,蓝领的含金量正在上升。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劳动力市场”的社会。该理论认为:一级市场以白领为主,待遇好,就业稳定,晋升空间大。二级市场以蓝领为主,竞争激烈,工资低,不稳定,没有提升机会。经济学家厉以宁曾表示,中国二元市场的垂直流动不顺畅,白领可以顺利发展成中产,但蓝领几乎不可能。
“如何打通垂直流动,让蓝领中产化”便成了社会课题。一般有两种方法。
一种方式是市场自发调节。中国每年要减少约1000万适龄劳动人口,当技术蓝领供给持续减少而需求变多,收入水平就会上升,“脑体倒挂”在发达国家已得到验证;第二是让蓝领能拥有一门匹配现代制造业的专业技术,如擅长全屋智能的电工的收入要比普通电工多一倍。
如今的情况是,蓝领市场供需极不匹配。数据显示,蓝领的求人倍率超过1.5,即每150个岗位只有100位求职者,而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能达到3以上。目前中国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口比例还不足30%,高级技能人才不到10%,而日本、德国的比例高达70%到80%。
在此趋势下,上海的一个制造业工厂的操作员,收入比格子间的普通白领高37%,他是这个时代亟需的新中产蓝领。未雨绸缪下,“职业大学本科”“产业学院”在这两年火热了起来,越来越受家长和年轻人追捧。

学生在智能制造柔性生产线实训
智联招聘《中国企业招聘薪酬报告》显示,00后人群从事蓝领工作的意愿高达61.5%,全年龄段最高,几乎是70后的两倍,同样也是美国Z世代群体的两倍。
另一方面,白领的含金量不断下降。
许多依靠脑力劳动的白领岗位日益机械化和流程化,实际上变成另一种形式的蓝领职业。而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社会加速器”,已对这群脑力劳动者产生了极大冲击。
微软最近发布的《生成式AI对职业的影响》报告,列出了最不容易受AI影响的十大职业,如工厂系统操作员、口腔颌面外科医生、汽车玻璃安装和维修人员、船舶工程师等,全部和蓝领有关。

白领们难免产生提前防御心态,认为未来想不被淘汰,动手和实践能力愈发重要。前程无忧的一项调研显示,48.6%的受访白领愿意学一门技能并尝试蓝领工作。
这对应了这两年的一个魔幻现象:反向“回炉重造”。以往是专升本,现在是本升专、硕升技,诸如“清华硕士被裁员后去新东方技校学习烹饪”的新闻已屡见不鲜。
零工化趋势
然而,并不是所有蓝领都能够中产化,也不是所有白领都能有“反脆弱”的能力。
只要搜索其他蓝领招聘相关的平台,包括传统白领招聘平台新增的蓝领板块,热门关键词和岗位基本都是“小工”“日结”“临时”“设计”“保安”。换言之,招聘网站上大部分蓝领工作,本质都是零工。
所以,与其说蓝领招聘赛道的玩家押注蓝白领边界模糊的趋势,不如说是看到了零工市场变得日益庞大了。
数据显示,2024年传统雇佣职员减少200万,而灵活就业人员已突破2.65亿,占就业人口的31.6%,60%来自县域;日新增近6000灵活就业者,相当于每天18节高铁车厢的人集体“叛逃”。而另一边,零工平台的GMV同比增长68%。

对于普通蓝领而言,想快速更新自己的职业技术,本身就极具门槛。你很难要求一个和水泥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民工,突然出现在智能化生产线上熟练地挥动扳手。现实情况恐怕是,曾经熟悉的行业衰落后,他们只能找平级甚至次级的工作。
而短期内,人工智能对重复性劳动的冲击恐怕远大于脑力劳动者。黑灯工厂、黑灯车间是先进智造的代表,同时也反映了制造业领域低技能蓝领就业的萎缩。
所以传统蓝领(尤其是农民工),还是一辈子困在自己受限的劳动技能和行业中,最后不得不回到零工大军,如送外卖,跑物流。一些数据显示,近五年来,每年有150万人流向城市服务业;月新增的骑手中,40%是制造业工人——而这些零工职业,早已出现了饱和迹象。
而对于年轻人而言,新的零工形态更是百花齐放、方兴未艾。白领的许多工作被零工化,传统的如设计、编程、商业咨询等,新奇的如代客祭祀、景区NPC、古风妆造师、短剧群演、凶宅试睡员、宠物侦探等等,具有“体力输出+小众技能+脑力创意”的特点。

清明上河园景区内的NPC
人工智能则会让脑力创意更快落地,但它本身带有“去集体化的超级个体”特征,反而能促使零工经济的爆发。《2024零工经济解读报告》预测,2050年,AI+超级个体加速零工经济市场繁荣,零工市场的薪资规模将突破50万亿元。
然而在现阶段,年轻人和白领群体中大多数的零工形态,只是企业业务“外包”的结果,是企业非核心竞争技能的“下沉”。而那些集“体力、创意、技能”三位一体的新零工,符合了白领蓝领边界模糊的趋势,但由于需求小众、分散,存在竞争门槛低、被迅速模仿导致做烂的风险,从业者如果没有市场需求洞察和创意技能迭代的能力,容易进入新一轮的就业尴尬期。
本质而言,零工化市场没有脱离“二级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特征:低技能的职业竞争激烈,缺乏上升空间。《零工经济》的作者黛安娜马尔卡希也预见到了这一经济爆发的基础:今天的人们很少可以沿着预先确定的职业阶梯慢慢向上爬。
零工经济的不断壮大确实是一个全球性趋势,它是就业孵化器,是一种政治正确,但也意味着,越来越多人只能依靠个人而非组织的力量去抵抗这个时代了。
本篇作者 | 徐涛 | 责任编辑 | 何梦飞
主编 | 何梦飞 | 图源 | VCG
原标题:《蓝领招聘,在写字楼里疯抢白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