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第七届中国金融科技论坛于2025年9月10日-11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科技赋能—金融业数字化转型与应用”。中国首席技术官吕仲涛出席并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尊敬各位嘉宾、各位同仁:
大家好,非常荣幸参加此次服贸会金融科技论坛,与各位新老朋友共同研讨、交流科技赋能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课题。刚才,认真聆听了几位专家的发言,深受启发,收获很大。下面,我从行业实践者的视角,围绕工商银行的实践情况,与大家谈谈我的认识和思考。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以来,银行机构围绕“数字金融”战略部署,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支持数字经济发展。展望“十五五”,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仍是商业银行的“必答题”,需要从过往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明确发力方向,找准实施路径。为此,工商银行结合近年来自身的转型探索情况,以及数字金融最新发展趋势,对科技赋能数字化转型的经验进行总结,借此机会和各位同仁进行交流分享。
第一、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增强高质量金融服务供给
金融是服务行业,“以客户为中心”始终是金融发展的核心理念。数字时代,数字技术大幅提升金融生产力,金融领域的生产供给关系发生深刻变革,渠道观由“多多益善”转向“少即是多”,产品观由“均码销售”转向“量体裁衣”,客户观由“二八定律”转向“长尾效应”。面对这些新特征,银行机构要适应性地调整“以客户为中心”的实践路径,积极推进“触点整合、服务聚合、运营融合”,通过“三合”增强高质量数字金融服务供给,更好满足全量客户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
一是强化触点整合。打造“少而精”的数字金融核心服务平台,通过走出去、引进来构建开放共享的金融生态系统,将金融服务无缝嵌入生活与生产场景中,拓展金融服务时空维度。近年来,工商银行聚力打造手机银行、开放银行、e生活3大对外平台,以及柜面通、营销通、e办公3大对内平台,服务触点进一步聚焦收敛,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开放银行,这是未来金融服务对外拓展的主战场,工商银行积极开展“数字伙伴万里行”活动,强化普惠、养老、教育等重点场景赋能,对接合作客户已超7万户。
二是强化服务聚合。充分发挥全功能银行的金融服务优势,境内外一体的联动服务优势、银行系科技子公司的非金融服务优势、开放多元的生态服务优势,围绕客户需求快速集成金融、非金融服务,为客户提供一揽子服务解决方案。例如,工商银行围绕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打造全球司库服务体系,在输出金融产品的同时,还引入行业云产品等生态伙伴的非金融服务,目前签约客户已累计突破1万户。
三是强化运营融合。坚持全量客户全量产品经营理念,打造“数字化”的客户分层运营体系。对内,通过“分田到户”机制,优化建立客户与机构、员工间的责任关系,畅通内部运营链路;对外,主动对接平台企业,通过外部生态将客户引流到金融场景,提高运营成效。上半年以来,我行通过数字化运营,个人长尾客户、对公底尾客户资产增量均实现显著增长。
第二、要坚持数据和技术双要素驱动,创新发展新型金融生产力
一方面,数据要素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科学量化进行业务决策、风险管理、客户经营的重要基础。银行作为数据深度应用行业,随着内部数据的高速增长、外部数据的加速引入,迫切需要加快内外部数据的整合创新,将数据要素更有效的转化为经营价值。针对数据要素,银行机构应构建数据采集、数据生产、数据应用高效贯通的数据要素价值应用链条,增强面向科学决策、赋能应用的数据支撑能力,推动数据实现从资源到产品再到业务价值的飞跃。
为此,工商银行持续强化大数据平台建设,形成“一湖两库”布局,积极建设跨板块的业务宽表,为高效用数提供支撑。积极建设数据中台,为全行供给指标、报表、模型等各类数据产品和服务。围绕营销赋能、风控赋能、运营赋能、决策赋能四大板块。基于系统开发或AI、BI等工具打造智能化数据应用体系,贯通“数据、洞察、决策、行动”全流程。
另一方面,数字技术是加速转型的核心创新要素,是业务模式、服务模式变革的重要。当前,正值人工智能创新的加速爆发期,以AI大模型为代表的新技术加速融入企业的各领域全过程。银行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要加快对数字技术的研用创新,增强自身经营效能。针对数字技术,银行机构要自下而上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系统架构转型、前沿技术快速应用,形成支撑技术成果快速转化应用的价值链条,加快将技术创新转化为银行机构的现实生产力,赋能业务发展。
为此,工商银行积极打造技术驱动的创新引擎,聚焦云计算、分布式、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领域,推出自主可控的十大金融科技技术体系,形成了领先的企业级技术能力和业务应用能力。特别是,针对AI大模型发展浪潮,同业率先建成全栈自主可控的企业级千亿金融大模型技术体系“工银智涌”,实现对金融市场、资负、内控合规等20余个行内主要业务领域、数百个场景的规模化赋能。
第三、要坚持“三个协同”,加快发展模式的创新重塑
一是深化业数技协同。数字金融以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为关键驱动,业务、数据、技术成为新时代金融创新的“铁三角”。面对金融创新的新趋势,银行机构要对创新组织、创新过程、创新主体等创新要素进行再配置和再优化。
为了提高创新效率,工商银行创新“揭榜挂帅”创新攻关机制,发布一系列应对转型挑战的专项榜单,鼓励来自业务、数据、技术领域的骨干人员协同攻坚,并对产生成效的数十个项目进行激励,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
二是深化板块协同。板块协同是统筹管理调度银行经营要素,增强对客综合化服务能力的根本保障。银行机构要以整合和贯通产品、资金、风险等经营管理核心要素为目标,构建企业级营销决策、资金配置、风险防控“三个中枢”,从全市场、全产品、全风险的全局视角,协同服务全量客户,促进自身经营发展需要。
在营销决策方面,工商银行正在积极构建客户与产品对位关系,升级“产品工厂”,持续强化根据客户需求快速配置产品的营销服务能力。在资金配置方面,工商银行已经初步完成新一代集团资产负债智能管理系统建设,支持各区域精准配置资金,提升经营资源管理效能。在风险防控方面,工商银行建成了企业级智能风控平台ERM5.1,增强跨市场跨风险传导监测预警,已在境内分行推广应用。
三是深化总分协同。分行是数字化转型落地的关键节点。在推进转型过程中,既要强化总行的“战略统筹”,同时也要侧重分行的“本地化执行”。通过建设平台化的分行转型工具、集成化的分行能力中心、服务化的分行服务支持体系,支持基层一线切实将转型成果转化为对客服务质效和市场竞争力。
工商银行通过聚焦分行数字化转型的经营重点,建设了分行“用数、链接、触达、运营”四大支撑平台,为分行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统一的工具和抓手。支持分行更加便捷的用数赋智经营与管理,增强分行依托API服务快速链接客户场景需求能力,丰富分行触达客户渠道,支撑分行开展多种运营活动,迭代运营策略,推动分行因地制宜开展数字化转型。
第四、要坚持筑牢安全和人才基石,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一方面,守牢集团一体化安全底线。金融科技风险具有典型“木桶效应”特征,整体安全能力受最薄弱环节限制,任何分支机构出现风险都有可能产生外溢,冲击集团整体安全。银行机构要树牢集团一体化安全管理理念,打造集团科技与网络风险管理视图,完善科技风险敏捷响应机制,构建“看得见、分得清、控得住”的穿透式安全管理体系,提升集团风险预警、应急修复、免疫能力。
工商银行着力打造全集团在线科技资产管理、生产运行管理、网络安全态势管理“三平台”和“三视图”,实现全集团科技风险的可见和可控。同时,提升网络安全团队实战化运营能力,加大以攻促防力度。
另一方面,推动数字金融人才量质齐升。人才是第一资源,是驱动数字金融发展的根基。数字金融对人才的专业性、复合性、创新性均提出更高要求,银行机构应着力构建规模大、结构优、素质强的复合型数字金融人才队伍,完善人才战略布局。
近年来,工商银行充分发挥好人才价值,通过ITBP方式选派科技骨干赴业务条线、分支机构交流,培养技业双精的复合型人才。组建数字金融核心人才库,规范化标准化推进数字化人才的培养任用,不断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以上是我对科技赋能银行数字化转型路径的理解和思考。未来,工商银行希望与各方加强合作,共同构建开放共赢的金融生态,共同挖掘数据要素价值,共同开展技术攻关,携手推动数字金融创新发展。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