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报道,著名历史学家柯文(Paul A. Cohen)于当地时间2025年9月15日在美国波士顿逝世,享年九十一岁。
柯文教授系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他于1955年进入哈佛大学,师从费正清与史华慈。他提出了对中美学界影响深远的“中国中心观”,其代表作《在中国发现历史》(1984)甫一出版便引起轰动,另一本著作《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1997)亦是海外汉学研究的必读经典。晚年柯文的作品聚焦于故事在大众记忆中的作用。
9月18日,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前任主任、东亚语言文明系教授宋怡明(Michael A. Szonyi)向澎湃新闻发来纪念文字。他表示,柯文教授始终是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的核心成员,中心见证了他的诸多学术活动与成果。“中国中心观”是过去半个世纪美国中国学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学术趋势之一,而柯文面对“中国中心观”相关批评的反思与回应,则展现了他作为一名真正的学者最杰出的学术风采。

纪念文字翻译如下:
柯文教授是费正清研究中心的最忠实支持者之一。尽管他从未成为哈佛教员,但费正清中心始终是他的学术之家。他与谷梅女士(Merle Goldman)共同构成了该中心的核心力量,数十年来参与了中心所有活动,这远在我来到哈佛之前便已开始。约二十年前我初抵哈佛时,就能在研究室与柯文教授这样的学术泰斗共处,着实令我如获至宝。我从未料到这位著作等身的杰出学者,本人竟是如此谦逊、风趣而低调。我有幸与他合作过多个项目——他为我主编的两卷著作撰稿,在我担任费正清中心主任期间,我们还共同出版了他的回忆录《走过两遍的路》。 我清楚记得邀请他为我主编的《中国历史学手册》撰写章节前后的往来信件。其他的学者大多通过邮件简单应允或婉拒,而柯文教授却发来长篇详尽的邮件阐述其章节的学术依据。他是一位真正的学者。
柯文的所有学术成果都令人振奋,但真正对这一领域产生最持久影响的,还是《在中国发现历史》。我每年都会把它列入研究生课程,它至今仍然读来像是新鲜的洞见。就在今天(美国时间9月17日),在费正清中心成立七十周年的研讨会上,我再次引用了柯文提出的“以中国为中心的历史”这一理念,认为这是过去半个世纪本领域最重要的学术趋势之一。不过,我对它的运用方式与柯文教授本人稍有不同——我用它来描述中美两国的中国史学者之间日益深入的交流,以及我们在研究问题与方法论上的趋同。
大约十五年前出版的《在中国发现历史》第二版的前言,展现了柯文教授最杰出的学术风采。他在其中谨慎而精准地回应了针对“中国中心观”的主要批评,承认在一些领域——比如涉及中国的国际存在与对外关系、少数民族研究与海外华人研究时——这种方法存在问题,但同时坚持认为,这一取径仍是对抗那些忽视中国人如何亲历和记忆他们自身历史的叙事的有力工具。他的其他重要著作——如《历史三调》《与历史对话》——也将同样流传不衰。柯文教授始终关注历史叙事在当下中国社会中何以、以及如何能够引发共鸣,这是他学术工作的核心部分。但在我看来,《在中国发现历史》将是一部在师生中代代相传的经典著作。这种传承会延续很久,我实在无法想象会有哪一天,学生们将不再从这部著作中汲取智慧。
宋怡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