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办案检察官也被“开盒”?9月18日,公安部网安局公布10起打击整治网络违法犯罪典型案例。其中一起案例显示,2025年4月,央视新闻公开报道一起恶意“开盒”案件,2名出镜接受采访的办案检察官身份信息随即被“开盒”。

今年4月,央视新闻的报道截图

北京公安机关网安部门查明,上述“开盒”活动由林某某、王某某实施。经进一步深挖,查明一个以王某为首的“查档”“开盒”违法犯罪团伙。公安机关已对其中7人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对其中1人依法予以教育训诫。

对“开盒挂人”这种新型网暴违法犯罪行为,很多人已不再陌生: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手段挖掘、搜集包括个人照片、家庭住址、手机号码等个人隐私信息,然后将这些内容在网络上公开发布。一旦被“开盒”,个人信息就会“裸呈”于网络空间,毫无隐私可言,面临不测风险。

在此前的央视报道中,受害人小雨就因为被“开盒”,不间断地收到陌生电话和轰炸短信,以及陌生好友添加,导致她无法正常社交,甚至患上抑郁症。而犯罪嫌疑人仅仅在一个群组中,就发布了3000余组个人信息,其危害性可见一斑。

就在办案检察官在央视出镜详解“开盒”危害后,自己的身份信息也被“开盒”,这样的情节让人震惊,也让人深刻认识到当下的“开盒”犯罪有多猖獗。

那么,犯罪嫌疑人是如何获取被害人个人信息的?根据检察官此前披露,公民个人信息被泄露之后,会被传到境外的社工库上,在社工库里可以用人工智能检索诸如住址、身份证号、就业信息,以及酒店住宿信息。因此,打击“开盒”等违法犯罪活动,也要像打击电诈一样,积极开展跨境合作。

还要看到,“开盒”等网暴犯罪针对的是无差别的所有公民。每个人的个人信息都有可能被泄露、被盗取,乃至被“开盒”。办案检察官中招,固然不排除犯罪嫌疑人恶作剧的成分,但从理论上讲,他们也是普通人,一旦“得罪人”,也可能成为目标。

“开盒”办案检察官,无异于赤裸裸地挑衅,这一行为已不仅仅侵犯司法人员个人隐私,更是在公然挑战法律权威和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公安机关深挖严打,揪出一个“开盒”违法犯罪团伙,大快人心。

这一事件也提醒监管部门,必须对新型网络违法犯罪保持零容忍、出重拳,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坚决遏制“开盒刮人”乱象,维护风清气正、安全有序的网络环境。

司法机关应依法查处不法分子获取和利用个人信息的行为,互联网平台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也要利用算法、数据筛查等技术,强化审核,及时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不能让非法上传的个人信息无限扩散,对相关账号该禁言的禁言,该封号的封号。

从个人的角度讲,对自己的隐私信息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一方面,要养成将不需要的个人信息定期清除的习惯;另一方面,在日常社交活动当中,也要避免不必要地泄露个人信息。就像专家所言,要做好个人信息的“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

唯有全方位地与时俱进,对每一起“开盒”案件及时跟进处置,形成线上线下的治理合力,才能更好地织牢公民个人信息保护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