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这两年光伏行业的产品质量在下降。你想企业在亏钱,低价卖、亏损卖,把硅片搞得那么薄,号称是技术的进步,但它是撑不住的。把铝边框搞得薄、把玻璃搞得薄、把胶膜搞得薄,(胶膜的)弹性都没有了,怎么可能不出事?”9月19日举行的2025光储协同应用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张春光感慨道。

这是无序价格战下的饮鸩止渴。

当全行业陷入极致内卷,成本压缩成为唯一生存法则,部分企业选择“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功率虚标”,以牺牲组件质量为代价换取短暂的生存空间,加剧组件整体质量下滑。公开信息显示,2024年以来,由劣质组件导致的火灾、塌方、热斑、功率大幅衰减等事故层出不穷。光伏质量危机不仅是下游电站开发商的心头隐患,更透支了中国光伏产业的长期竞争力,加剧恶性循环。

国家太阳能光伏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此前披露数据,抽检结果显示,2019-2024年,光伏组件整体合格率已由100%下降至62.9%,超三分之一的光伏组件不合格。在2025年36家企业共69个批次组件的抽检中,不合格集中在机械载荷不合格(5批次)、光电转换效率不达标(8批次)、功率虚标(3批次,铭牌偏差)等方面。

澎湃新闻注意到,光伏产品质量下滑的程度与全产业链价格俯身下冲的速度直接相关。随着多数企业的成本线被击穿,行业陷入大面积亏损,质量防线随之失守。质量失控并非存在于单一环节,而是贯穿产业链的多环节,光伏组件的玻璃、边框、胶膜、焊带、接线盒等不合格现象频发。

国家太阳能光伏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的报告显示,在光伏组件核心原材料中,光伏玻璃合格率仅为70%,透光率不足、厚度减薄影响转换效率和抗冲击性,在面对冰雹、强风等恶劣天气时,组件破损风险显著增加。关键辅材合格率普遍低于70%,焊带、接线盒甚至不足50%,导致边框锈蚀变形、焊带电阻超标、接线盒密封散热差等隐患。

光伏电站的设计使用寿命通常为25年甚至更久。“铝合金边框越来越薄,玻璃越来越薄,防锈等级越来越差。”在前述光储研讨会上,有电站投资商坦言,“有些电站能否撑到25年,我们是很担忧的,不希望过了10年这个产品已经不能用了。”

鉴于国标和行标的制定往往需要较长的论证和审批周期,有业内人士呼吁光伏企业联合制定团体标准,以抑制低价竞争导致的光伏组件质量风险。

不容忽视的是,光伏组件质量拉响警报之际,价格战对储能产业的侵蚀已经显现。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9月17日举行的2025世界储能大会上表示,储能行业高速发展的背后,行业正“严重偏离健康发展轨道”。他称,三年间储能系统均价下跌约八成,近期某个集采项目的中标价格甚至低过0.4元/Wh,严重偏离成本。恶性低价必然带来减料减配,为行业埋下了质量和安全隐患。这种“减料减配”的恶性低价战已经蔓延至海外,导致储能企业的毛利率急速缩水,“关键是不可持续、得不偿失。”

国家电投光伏(储能)产业创新中心高级工程师孟祥飞对此有同感。“光伏行业的减配减质问题,储能行业也存在。”他在19日的光储研讨会上说,今年上半年一些大型企业的集采中,储能系统包括PCS在内,曾出现0.38元的最低报价,远低于正常的市场价。许多企业配储能是为了拿新能源指标,并不重视储能本身的运行,因此制定了最低价中标的招采策略,导致许多储能产品质量堪忧。

光储行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质量是关键。

针对光伏质量乱象,主管部门已多次出手完善市场秩序与产品质量协同治理体系。

8月19日,工信部、中央社会工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联合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进一步规范光伏产业竞争秩序。这是时隔仅46天光伏行业再次召开高规格会议,会议内容直指加强产业调控、遏制低价无序竞争、规范产品质量、支持行业自律。在规范产品质量方面,此次会议提出打击降低质量管控、虚标产品功率、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

8月22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共同维护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光伏市场秩序的倡议》。该协会称,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事关国家和产业发展大局。企业应坚守质量安全底线,严格执行相关质量标准,杜绝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功率虚标等牺牲产品性能和降低产品质量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