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图书馆事件”迎来终局。9月17日,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就杨某媛诉肖某瑫性骚扰损害纠纷一案作出二审判决,决定维持一审判决。9月20日,武汉大学通报,本着充分尊重司法判决的原则,结合调查复核情况,决定撤销肖某瑫记过处分。

通报也专门回应了杨某媛的论文问题,指出专家复核共发现杨某媛学位论文存在百余处不规范问题,但不影响论文主要结论;未发现抄袭、主观造假、篡改数据和编造结论等学术不端行为。决定维持授予其硕士学位的决议。

对学生的处分与司法判决有冲突,就应及时撤销;对学生的论文审查复核发现了问题,也要进一步查找原因。武大的此次通报,就是顺应这一基本逻辑。

一段时间来,舆论对肖某瑫的记过处分、杨某媛的论文多有质疑,很多人会下意识发问:学校在处置学生纠纷、开展日常教育及管理工作中,是不是存在不到位、不妥当、不细致的地方?要不要对相关岗位上的责任人问责?

这次通报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包括党委学生工作部时任部长李某、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分管本科生教育管理的党委副书记刘某、经济与管理学院时任分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党委副书记谢某等,都被给予不同程度的处分。围绕杨某媛的论文问题,包括其导师郭某飞在内的相关人员也受到处分。

此外通报也澄清了一些传言。如“杨某媛硕士学位论文被评为优秀学位论文”“肖某瑫遭遇网暴致使其学业中断”“杨某媛舅舅系武汉大学某中科院院士”“面试时郭姓考官是杨某媛父亲的学生”“杨某媛与邓某某合作论文”等均为不实信息。而这些信息,都曾不同程度地对舆论风向施加了影响。

在社交媒体时代,舆论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特点、新场景。当一件事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话题,稍有风吹草动,或者稍微有新的信息流入舆论场,都会激起翻涌的波涛,形成强大的网络情绪。也因此,及时回应、澄清,也是适应新型舆论场的必然要求。

回看此事,从2023年10月11日,杨某媛发文指控在图书馆自习时被肖某瑫性骚扰起,已经历时近两年。此事看似纷繁、反复,但当中有一条主线始终未变,那就是公众对真相的渴求,对公平正义的信仰。明白了这一点,守住这条主线,相关处置工作就不会乱,也能经受住时间和舆论的检验。

学生都是母校的“孩子”,高校学生工作以学生为中心,必须对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负责,既要对女生负责,也要对男生负责,尽力做到一视同仁、不偏不倚。

尤其在面对学生之间的纠纷,面对“性骚扰”这样关乎学生名誉和前途的严厉指控时,更需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细致调查、多方求证,方能给出公平公正的处理。

有些事情看起来很复杂、处理起来很麻烦,但只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事情的来龙去脉总能理清楚,是非对错也总能辨析分明。学校撤销肖某瑫记过处分、处置杨某媛论文,既是对事实的依循,也是对法律与规则的尊重。

这世上本没有什么“敏感”的事,只要是涉及公共利益、公平公正的事件,都应当直面质疑,认真调查,积极回应,妥善处理。如果出现了新的证据,补充了新的事实,乃至出现“反转”,也应积极面对、及时调整或改正,如此而已。

当事件告一段落,接下来,当事人会从高度关注中逐渐“解脱”,恢复平静。但这起全民关注的热点事件,也有太多值得慢慢消化、深刻吸取的经验教训。有时候,当真相大白、尘埃落定的那一刻,我们会发现,道理总是那么简单,本可不必那么回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