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9日,《2025年中国人才友好型城市研究报告》正式发布。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苏州、南京、武汉、成都、天津等城市入选了“人才友好型城市”。杭州、济南、苏州、重庆、长沙等城市代表参会,就建设人才友好型城市的相关经验进行了分享和交流。

“人才友好型城市研究报告”由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发起并完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智能分会提供技术支持。报告依托大数据与AI技术,对互联网求职搜索、招聘市场及社会现状数据进行深入挖掘与分析,构建起一套创新、科学且全面的人才友好型城市量化评估指数体系,对我国城市的人才友好度展开了系统性的综合评估。

2024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发布的《2024年人才友好型城市研究报告》以大数据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量化评估体系,着眼于城市人才吸引力和城市人才发展生态两个方向,为深入理解和衡量城市的人才友好度提供了全新视角,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深入探讨。2025年,在科技创新已成为当今时代推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的背景下,研究会根据科技创新和人才的强关联性,在延续过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与创新。《2025年人才友好型城市研究报告》在指标体系上新增“科技产业创新指数”,力求为我国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提供更具前瞻性、科学性与实用性的参考。

报告显示,2025年人才友好型城市全国50强(排名不分先后)包括:合肥市、北京市、重庆市、福州市、泉州市、厦门市、兰州市、东莞市、佛山市、广州市、惠州市、深圳市、中山市、珠海市、南宁市、贵阳市、海口市、石家庄市、郑州市、哈尔滨市、武汉市、长沙市、长春市、常州市、南京市、南通市、苏州市、无锡市、徐州市、盐城市、扬州市、南昌市、大连市、沈阳市、济南市、青岛市、烟台市、太原市、西安市、上海市、成都市、天津市、昆明市、杭州市、嘉兴市、金华市、宁波市、绍兴市、台州市和温州市。

总体来看,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超一线城市,凭借经济、产业、创新和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继续稳居人才友好型城市前列;杭州、苏州、成都、南京、武汉等新一线城市表现亮眼,在人才吸引力与发展生态方面展现出较强的综合竞争力。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与创新的重要引擎,不仅推动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在全国范围内发挥了人才集聚和辐射的作用。而部分中西部及东北城市的入榜,如兰州市、长春市等,则反映出在政策扶持、产业升级与生活环境改善等因素带动下,这些地区在人才友好度方面的竞争力正逐步增强。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会长欧晓理表示,去年,《2024年人才友好型研究报告》在苏州发布后,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反响,今年的《2025年研究报告》,在继承以往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数据挖掘,优化了算法模型,拓展了研究视角。今年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城市人才发展格局呈现持续优化的积极态势,不同能级、不同区域的城市正依据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探索各具特色的人才发展路径。头部城市引领作用显著,新兴城市活力迸发,区域协同效应日益增强。但同时,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对美好工作生活的期待日益多元,这对城市如何进一步提升精细化、人性化的人才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课题。

欧晓理会长进一步说明说,《2025年中国人才友好型城市研究报告》最核心的突破在于,报告响应时代命题,全新引入了“科技创新”维度。这意味着,报告不再仅仅衡量一个城市现有人才的数量与结构,更将深入评估其培育未来人才、催生颠覆性创新、赋能人才实现科技突破的深厚潜力。 报告关注的是,城市是否具备了让天才想法破土而出的沃土,是否构建了链接实验室与市场、科学家与企业的桥梁,是否形成了支持冒险、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至此,报告的评估体系实现了从“现状”到“潜力”、从“宜居”到“宜创”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