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本报记者 毛艺融
中概股回港上市有望迎来更多支持。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日前发表了任内第四份施政报告,其中明确,协助中概股以香港为首选回归地、研究优化“同股不同权”上市规定。
宏业金融集团跨境上市技术总监谢家棋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中概股回港上市规则的优化,为企业提供了更大的灵活度与选择空间,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港股市场的吸引力和整体流动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优质企业都必须“回归”。无论在哪个市场上市,关键在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和投资者结构相匹配。
鼓励优质中概股回归
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9月21日,中概股企业累计有412家,总市值约1.34万亿美元。其中,在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的公司累计约339家,总市值约7120亿美元。
盈科美国律师事务所纽约资本市场部主任杨崇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在美上市的中概股里,15%的头部优质中概股企业占整体中概股市值的九成以上。这些公司完全符合在港股市场上市的条件,后续这些企业若在港股市场二次上市,将大大提升其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谢家棋认为,规模较大、盈利模式稳定且具备国际影响力的上市公司,更容易满足在港交所上市的市值和盈利要求。相较之下,不少优质的中小型企业可能难以达到这些条件。
中概股回归的机遇来自多方面。一方面,纳斯达克交易所从IPO和退市端收紧政策,或加速中概股回流。今年9月3日,纳斯达克交易所表示,拟修订上市规则,对主要在中国运营的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的募集资金最低要求为2500万美元。同时,对存在上市缺陷且上市证券市值低于500万美元的公司,加快推进其停牌和退市程序。
另一方面,年内港股市场流动性显著改善,更有能力承接中概股回流。例如,激光雷达企业禾赛科技9月16日正式于香港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首家实现“美股+港股”双重主要上市的激光雷达企业。禾赛科技在港上市首日市值达358.51亿港元,首发募集资金约41.6亿港元,成为近四年来中概股回港最大规模融资项目。
事实上,监管层也在鼓励优质中概股企业回归。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5月7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创造条件支持优质中概股企业回归内地和香港股市。
港股市场活力或持续提升
港交所一系列改革措施生效,为中概股回流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今年5月份,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不仅提供一对一的咨询渠道,还允许企业保密提交申请。
往前回溯,2020年、2021年曾是二次上市、双重上市高峰。包括网易、哔哩哔哩、百度等在内的17家企业在此期间回归港股市场。其中,不少企业已转为双重上市。
同时,港股的“同股不同权”制度也在吸引优质创新企业和保护投资者利益之间寻求平衡,包括小米集团、京东集团等中概股均已通过“同股不同权”制度在港股上市。
对于没有同股不同权(WVR)架构的大,上市时最低市值要求为30亿港元。若存在WVR架构且被视为“创公司”,则最低市值要求为400亿港元,或100亿港元且最近一个经审计会计年度的收益不少于10亿港元。
李家超提到,研究优化“同股不同权”上市规定,有望为中概股回归营造了更加友好、高效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环境。
沙利文捷利(深圳)云科技有限公司研究总监袁梅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对“同股不同权”的优化,有望促进同股不同权的中概股加速回归,使更多目前暂未达到极高市值或收益标准,但具有高增长潜力的中概股能够达标。
汇生国际资本有限公司总裁黄立冲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概股回归预计将呈现四条主流路径:第二上市、私有化后重新上市、分拆上市,以及直接申请双重主要上市。
行业分布上,过去中概股回归以互联网平台、生物科技为主,预计后续将逐步扩展至资源与能源板块、硬科技半导体、AI基础设施、工业软件等。
与此同时,中概股回归,将持续提升港股市场的活力与规模。高盛曾在今年4月份发布的报告中预计,有27只中概股有望回流港股市场,总市值超1.4万亿港元;另据瑞银预计,若中概股回流,将为港股日均成交额增加190亿港元。
袁梅表示,更多科技及新经济领域优质企业的入驻,有助于优化港股市场的产业结构,进一步提升整体市场的成长性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