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中国新闻周刊》微信公众号刊文指出:近日,由全智贤、姜栋元主演的韩剧《暴风圈》播出,剧中出现的部分台词和画面引发争议。

“为什么中国会偏好战争”的台词,“中国大连”为破烂棚户房子的标注,以及剧中反派角色多使用中文等内容,引发中国网友强烈抵制情绪。目前,相关品牌官方微博已删除全智贤所有博文,其代言的腕表品牌也撤下广告内容。网友涌入品牌评论区要求解约,并强调“辱华艺人不应被中国市场接纳”。

当前,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场域,也是文化交流与情感共鸣的关键空间。因其开放与即时的特性,任何一部作品、任何一句言论,都可能瞬间传遍街头巷尾。这种影响力,既带来欣喜,也呼唤更清醒的自觉。所谓文化创作与传播中的“慎独”,正是指在独处时能自省、在独立表达时能自律,体现的是对自我、对社会、对他者的基本尊重。

艺术创作固然需要开放与想象,更离不开良知与敬畏。尤其在处理跨文化题材时,实事求是,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素养与礼仪。仅凭想象或偏见,就盲目拼贴他者文化符号,既不尊重别国的历史与文化,也容易扭曲创作本意,最终削弱作品的生命力与传播力。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往往源于对事实的尊重,对文化差异的真诚理解,绝非靠贬低或嘲弄来博取短暂关注。唯有以尊重为起点,让自由与自律并行,作品才能在更广阔的公共空间中立得住、传得开。

网络时代,不同文化在交流、交往与交融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摩擦”。对网络平台而言,最大的机遇在于互联网正能量的不断壮大和发展,一旦失去道德的支持,平台就难以长远发展。因此,平台更需学会“慎独”,既要有放大正向声音的能力,也要切实承担起公共话语责任。在追求流量与商业价值的同时,不能忽视社会价值,更不能放任虚假、扭曲或煽动性内容的传播。

作为信息“枢纽”,履行好审核主体责任,平台还需加强自律、提升内容识别能力、倡导社区规范。通过行业自查、专家论证与跨境协作,提前研判并规避争议风险,为构建清朗网络生态“防患于未然”。这不仅是对用户负责,更是平台行稳致远的必经之路。

网络舆论能够迅速凝聚公众情绪,其中既有对国家形象与文化尊严的坚决维护,也体现出对文化交流失衡的深切忧虑。这既是一种可贵的社会监督力量,又是思想文化的公共资源,还是主流舆论不断成熟的生动体现。我们需肯定这种关切与参与的自然与正当,也要努力将情绪与意见转化为更成熟、更理性、更具建设性的声音。面对刻意冒犯,我们必须坚定维护文化尊严;而对无心的偏差,则不妨以对话沟通推动认知改进。让热情不离理性,让表达不失秩序,是对每一个网络参与者的期待,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潮流,势不可挡。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理性客观地看待中国,以及为中国点赞的人越来越多,但不乏会有“疑问”甚至“误解”,甚或不缺戴着“有色眼镜”的刻意歪曲和抹黑。我们既要有信心,也要有定力,始终以开放的胸怀和广阔的视野,正面回应问题,在对话中争取理解,在事实中赢得尊重。不否定自己,也不贬低他人,通过更扎实的内容、更有效的表达、更广泛的沟通,加强交流,增进互信,让每一次“争议”,都成为优化网络生态、促进文化交流迈向更健康阶段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