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田鹤琪 何苗




五年前的今天,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做出庄严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一场覆盖能源、工业、交通等多领域的“双碳”建设实践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不可忽视的是,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全球各地暴雨、洪涝、热浪和干旱的情况接踵而至。

世界气象组织表示,气候变化正在增加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2024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一年。

据中国气象报社,中国去年共出现八次大范围高温过程,夏季高温日数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多,近一半省(自治区、直辖市)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高。

国际风云突变,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后再次宣布退出《巴黎协定》,退约将于明年生效。这也为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增添了新的不确定性。

面对外部挑战,中国以 “咬定青山不放松” 的定力,将“双碳”目标纳入国家发展顶层设计。

制图:何苗

五年间,中国迅速搭建起“1+N”政策框架。

“1”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主体。

“N”则包括《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以及能源、工业、交通、城乡建设、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和行业实施方案,以及科技支撑、财政支持、统计核算、生态碳汇等支撑保障方案,共同构筑起“双碳”建设的四梁八柱。

作为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参与者,中国始终将自身转型与国际合作相衔接。“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于去年发布的《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中国行动》指出,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以来,中国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并动员气候变化相关资金超过1770亿元。

近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作《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情况的报告》时指出,中国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贡献了全球四分之一的新增绿色面积。

今年年初,《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一次双年透明度报告》(下称《透明度报告》)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官网上正式公布。《透明度报告》指出了中国目前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NDC)进展情况,五项目标中已有两项提前实现。

‌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是《巴黎协定》的核心内容,旨在通过五年一个周期逐步升级各国的气候行动承诺,以期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

具体来看,碳排放强度方面,中国2022年碳排放强度相比2005年下降超51%,距离下降65%的目标仍有差距。

2024年,非化石能源比重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9.7%,距离25%的目标仍有差距。

森林蓄积量方面,中国已提前九年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国家林草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森林覆盖率超25%,森林蓄积量超200亿立方米,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持续“双减少”,已成为全球增绿最快最多的国家。

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已提前六年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截至2025年7月,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6.7亿千瓦,同比增长18.2%。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11.1亿千瓦,同比增长50.8%;风电装机容量5.7亿千瓦,同比增长22.1%。

能源领域一直是“双碳”目标的核心战场。

2021年11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深入推动煤电“三改联动”,淘汰煤电落后产能,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

截至2024年底,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53.2%,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28.6%,上升2.2个百分点。

制图:何苗

截至2025年6月底,中国非化石能源装机容量达22.2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比例达60.9%。

电力系统方面,中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和输电网络。初步建成多层次统一电力市场体系。

2024年,中国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量3.7126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6.4%。

同时,中国大力发展“新三样”等新质生产力,“十四五”以来光伏组件、锂电池产量分别增长3.7倍、6.4倍以上。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全球第一。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1316.8万辆,比上年增长38.7%;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产量6.8亿千瓦,增长15.7%。

制图:何苗
制图:何苗

中国也在着力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1.2亿千瓦煤电机组和9.5亿吨粗钢产能完成全流程或重点工程超低排放改造。

此外,重点领域绿色发展也在持续推进。

2024年城镇新建绿色建筑面积16.9亿平方米,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面积的97.9%。构建清洁低碳交通运输体系,2024年重点行业大宗货物清洁运输比例约70%,民航绿色转型成效突出。



9月19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在蓝天保卫战方面,因地制宜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改造,累计完成散煤治理 4100万户 ;“十四五淘汰高排放车辆 近2000万辆。聚焦重点区域开展攻坚行动,2024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PM2.s浓度分别比2020年下降18%、10%、20%。

此外,中国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超过30%。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共发现查处 4545个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点问题,已基本完成整改。



作为“双碳”目标落地的核心市场机制,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在五年间实现从 “试点探索” 到 “规范化运行” 的关键跨越。

2024年5月1日,《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下称《条例》)正式施行,生态环境部法规与标准司司长赵柯曾指出,该《条例》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第一部行政法规,其颁布实施为碳市场运行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碳市场的健康发展。

2025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这是中央层面首次针对全国碳市场发布专项文件,从目标、路径、配额总量控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碳金融创新等维度作出全面部署。

在碳市场建设方面,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首批纳入2162家发电企业,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碳市场。

制图:何苗

截至2024年底,碳市场累计成交量6.3亿吨,累计成交额430.33亿元。去年4月24日,全国碳市场收盘价为100.59元/吨,首次突破百元关口,较交易首日的开盘价48元/吨翻倍。之后最高收盘价达105.65元/吨。

市场驱动下的减排成本发现功能初显,企业碳资产管理体系从零到一,覆盖核算、报告、核查、交易、履约全流程。

今年3月,全国碳市场首次扩围,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三个行业,覆盖全国碳排放量超60%。

2024年1月22日,在经历了七年的沉寂后,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市场在北京绿色交易所正式重启,开市当日完成约37.53万吨交易,成交额达2383.53万元。

这标志着全国碳市场迈入由全国强制减排交易市场和CCER市场“双轮驱动”的时代。

2025年3月,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首批交易,并签发CCER。首批登记CCER涉及风电、光热发电等项目,总量948万吨二氧化碳当量。近期,第二批322万吨CCER完成签发,超今年首批量的三分之一。

截至2025年9月19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约295.62万吨,累计成交额约2.48亿元。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第三批CCER方法学征求意见稿,新增一个生物质发电方法学和三个油气甲烷回收领域方法学。

至此,CCER重启后的新版方法学数量已有十个。另外六个发布的方法学分别是: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红树林营造、煤矿瓦斯回收利用、公路隧道照明系统节能项目方法学。

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零碳园区正成为工业低碳转型的关键。

2024年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到“零碳园区”的概念。会议明确建立一批零碳园区;2025年,“零碳园区”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开展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

在政策驱动下,目前已有新疆、内蒙古、山东等17个省市将零碳园区建设写进了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自2020年以来全国出台30余个零碳园区的标准,地方标准大概11个,团体标准20个。

双碳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金融的资金保障与公众的广泛参与。

在绿色金融领域,2025年,中国证监会印发《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统一了各类绿色金融产品界定范围,新增了绿色消费、绿色贸易等内容。

9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引导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超过1.38万亿元。绿色贷款余额约42.4万亿元,绿色债券余额超过2.2万亿元,这两个指标在全世界位于前列。

在全民参与层面,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碳普惠平台把“双碳”带进日常生活。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多个城市上线“碳普惠”小程序,市民地铁出行、垃圾分类、线上挂号即可积累“碳积分”,兑换公交券、咖啡券。绿色消费、绿色办公、绿色出行成为新风尚。

去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9届会议(COP 29)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召开。召开首日,各缔约方就《巴黎协定》第六条第四款的标准及其动态更新机制达成共识,这标志着各国在通过交易碳信用额度实现气候目标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也标志着全球碳市场启动了。

同时,大会就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共达成了20多项决定,达成名为“巴库气候团结契约(Baku Climate Unity Pact)”的一揽子平衡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