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年仅8岁的沈靖韬,曾站在上海音乐厅的舞台上,以稚嫩之手奏响莫扎特的协奏曲。2025年,他再度归来,已是从钢琴“世界杯”——范克莱本大赛中摘金而归的冠军。
四年一度的范克莱本钢琴大赛,以高难度与权威性,成为无数钢琴家心中的圣殿。今年,29岁的沈靖韬(Aristo Sham)一举夺魁,成为继张昊辰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中国钢琴家。
11月8日,他将重返上海音乐厅,以一场参赛曲目构成的音乐会,献上夺冠后的上海首秀演。这也是今年上海国际艺术节备受期待的一场独奏会。
颁奖现场,本文现场摄影均为:Brandon Wade
重现参赛用曲,再现登顶的足迹
音乐会上的每一首曲目,记录着沈靖韬在大赛中一步步攀登顶峰的足迹。
开场两曲,为“巴赫+”风格乐曲——拉赫玛尼诺夫笔下焕然新生的巴赫《E大调小提琴帕蒂塔》,以及原为小提琴而作、后经布索尼改编为钢琴版的《d小调恰空》。拉赫的改编为巴赫注入了浪漫的魂魄,琴音中既见巴洛克舞曲的风范,又弥漫着浓郁的“拉氏”诗情。
上半场的“重磅炸弹”是拉威尔《夜之幽灵》,由“水妖”“绞刑架”“幻影”组成,像三个神秘的梦境,带领观众穿越到水妖的湖畔、绞刑架的阴影和幻影的迷宫中。
下半场则聚焦于拉赫玛尼诺夫的《音画练习曲》。
练习曲原是钢琴家训练手指的基础练习,在肖邦、李斯特等人笔下,逐渐演变为融合高难度技巧与丰富音乐内涵的高级体裁,成为音乐会的常客。拉赫的《音画练习曲》联通听觉与视觉,在繁复节奏与奔腾音流之中,藏有暴风雨、大海、市集,乃至童话般的场景。
“每一关、每一步都很难,每一分钟都要思考如何做得更好。”沈靖韬对澎湃新闻记者说。赛事一共四轮,直至半决赛弹起《音画练习曲》时,他才真正卸下重负,释放自我,进入放松而自如的演奏状态。
最关键的决赛中,他先后挑战门德尔松《第一钢琴协奏曲》与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一束追光落下,照亮这位来自中国香港的青年,当评委宣布金奖获得者是沈靖韬时,全场沸腾了。
29岁,捧起这座许多钢琴家梦寐以求的奖杯,对沈靖韬而言,恰逢其时。
“倘若在22岁、25岁赢得比赛,我或许尚未真正准备好迎接之后的一切。”获奖之后,职业生涯将驶入快车道,而更成熟的自己,对音乐有更深刻的理解、曲目积累更为宽广、对事业的规划也更清晰,“所以,晚一些是好事。”

比赛现场
褪去神童标签,收获一份成立礼
这个沉甸甸的奖杯,也像一份“成人礼”。
曾经,他是香港人口口相传的“钢琴神童”,但他坦言,这个标签也曾是一种负担,“人们总记得我10岁的模样,但我更希望他们看见现在的我,一个成熟、真诚的音乐家。”
2006年,沈靖韬远赴德国,参加艾特林根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以10岁之龄获奖,打破了郎朗12岁于同一个比赛取得冠军的纪录。“神童”之名不胫而走,如影随形。
但他并不自认神童。“所谓神童,应是无师自通,无需求教。而我不是。”他强调,音乐之路离不开努力、思考,而“神童”二字,却轻易遮蔽了背后这些更为重要的部分。
沈靖韬出身教育之家,父亲是物理老师,母亲是钢琴老师。他3岁随母习琴,7岁考入香港演艺学院,一直师承黄懿伦。
“没有她,就没有我的今天。”直到现在,沈靖韬仍受益于黄懿伦的教学方法。老师的琴房里挂了一幅风景画,从高山俯视,可以远眺无垠的草原,“她会引导我们看那幅画,感受乐曲中的长句子,弹出宽阔的感觉。”
和沈靖韬上课时,黄懿伦总是很开心,“他的音乐中有种天然的欢乐,能感染听者。”她赞沈靖韬天分高、学习速度快、想象力丰沛、耳朵灵敏,能透过耳朵“看”世界,这种敏感是天赐的礼物。
童年的沈靖韬兴趣广泛,还会拉小提琴、吹长笛,学过三四年作曲。他从未陷入“苦练”深渊,每日仅练琴一个半小时,闲暇时热衷于打游戏。
即便是现在,他每日练琴也不会超过4个小时。“关键是100%专注,高度集中注意力,每一分钟都有清晰目标。”他同样重视休息,甚至敢于连续两周不碰琴,让身心彻底放松和归零。他也常用录音检视自己:“翻听练习的录音,才能发现可进步之处。”

童年沈靖韬和郎朗
从哈佛到舞台,双线并行的人生
沈靖韬自幼怀有强烈好奇心,而这颗心引领他走向一条非典型的音乐之路。
14岁到英国读中学时,他没有入读专业音乐学校,转道美国读大学时,他也没急着给自己定型。
他同时修读两所大学的学科——哈佛大学经济学士、新英格兰音乐学院钢琴演奏硕士。两所高校都在波士顿,这使他能够兼顾音乐学习与学术追求。两头奔跑、双线并行的生活虽然忙碌,却丰厚了他的人生维度。
“那时我仍在摸索,不愿太早决定未来。我想接触更多、体验更多。”直至21岁,他才真正决定,要专注去走音乐这条路。而这一切,源于一场比赛的失利。
在挪威的一次赛事中,他未能进入决赛。坐在决赛的观众席聆听他人演奏,他坦然叹服,“胜出者弹得比我好,值得进入。”那一刻他明白,自己并非能力不足,而是没有全心投入。
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方向,如果想成为真正的音乐家,此时就是必须决断的时刻。
相比那些18岁前便定调人生的人,他笑说自己或许成熟得稍晚,但不后悔。那些看似“迟到”的岁月,所有过往的阅历与修习,最终都会沉淀于琴声中,“音乐,是我们对生命与世界的反映。经历越丰富,琴声里的层次也就越深。”
8年之后,他站上范克莱本大赛之巅,收获了沉淀多年后的果实。
冠军为他带来的,不仅是10万美元的奖金,还有为期三年的世界巡演与录音计划。但他更在意的,是如何跨越“冠军”这个头衔。
赛后,一位钢琴家给他发来道贺的短讯:“最重要的是在三年后,你不再是‘范克莱本冠军’,要成为真正的Aristo Sham。”这句话深深印在沈靖韬的心中。他希望,三年之后,人们来听他的音乐会,是因为他的独特风格或音乐表达,而不是冠军的光环。

比赛现场
音乐和艺术世界,需要勇敢试错
如今的沈靖韬常住美国与瑞典,而香港,这座他从小长大的城市,赋予了他开放的视野与探索的勇气。
“这座城市充满国际气息与开放活力,正因如此,我们总是满怀好奇去探寻新事物、新地方、新观念——这些,也已成为我性格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他观察到,亚洲乃至香港本地的音乐学子,往往具备出色的技巧和高度自律的精神,但常常畏惧犯错,甚至害怕表达“不正确”的观点,“然而在音乐与艺术的世界里,恰恰要勇敢试错,去触碰发自内心的、真实的声音。”
成为钢琴家,使他得以环游世界,实现儿时梦想之一。少有人知的是,童年时的他还曾梦想成为一名建筑师。“香港是建筑爱好者的天堂,有太多值得欣赏、值得分析的建筑作品。可惜,我的绘画水平实在太糟糕,所以放弃了。”如今,他将这份未竟之梦,转化为对建筑之美的静观与欣赏。
闲暇时,他喜欢乘坐电车漫游香港,每到一座城市演出,也总喜欢搭乘公共交通。在他看来,公共交通工具如同一扇扇流动的窗口,折射出人生百态,“大城市的人总是行色匆匆,但我们需要偶尔驻足自问:我想走怎样的路?我为什么而活?”

颁奖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