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哟——科技风吹到咱的村,新农玩意耍威风,智能播种样样行,无人机喷药效率高。”新疆花儿,这种曾以“爱情”为主旋律的高腔山歌,如今融入了新的形式与内容,成为了传播科学知识、促进民族团结的新载体。

“花儿”是广泛流传于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以其高亢的音调、丰富的歌词内容和多样的表演形式深受群众喜爱。在新疆这片多民族聚居的土地上,“花儿”与当地民族音乐元素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疆花儿”。

如今,把“花儿”唱成“科普”的人,叫王秀芳。从一位普通农村妇女到“花儿”唱家子(“花儿”歌手),再到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花儿(新疆花儿)”代表性传承人,20多年来,她掌握、示范并即兴创编了40多种“新疆花儿”的曲令,创作了近600首花儿歌词,多年来致力于新疆花儿的传承、传播和人才培养。

今年正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近日,由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主办、新疆科协承办的“丝路聚英才,助力辉煌70周年”中央媒体专题调研采访活动在新疆多地启动。澎湃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朵源于西北大地的传统“花儿”,正融入科普知识内容,加入摇滚、说唱等年轻人喜欢的音乐元素。

王秀芳和弟子在工作室练习“花儿”。本文图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张依琳 图

“新疆花儿”就像一颗石榴

“花儿”是广泛流传于我国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区的特有的民间歌曲形式,俗称“山曲”“少年”。作为一种源于生活的即兴吟唱歌曲,“花儿”是劳动人民抒发情感的口头艺术,其歌词包罗万象,从人情世故到自然万物皆可入歌。

当这朵“花儿”在新疆绿洲扎根生长,便孕育出独具特色的“新疆花儿”。“新疆花儿”主要流布于昌吉回族自治州、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哈密市等地,由回族、汉族、东乡族、锡伯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多民族共同传承,成为民族文化交融的鲜活见证。2008年6月,“新疆花儿”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王秀芳介绍,新疆花儿在语言、唱腔、调式上形成了鲜明特色:唱词多采用“九八式”句式,一三句九字,二四句八字,押韵灵活,“尕妹”“歹得很”等新疆方言词汇与“树梢梢”“心尖尖”等叠词的运用,让质朴语言饱含韵律美;唱腔既延续西北山歌的高亢粗犷,又吸收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音乐元素,融入婉转细腻的绿洲风情,徵调式与商调式的交替使用,勾勒出新疆人民刚柔并济的精神面貌。

“新疆花儿就像一颗石榴,各民族音乐元素像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王秀芳这样形容花儿的包容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

王秀芳的成长历程与花儿紧密相连。“以前只觉得花儿好听,没想到能唱一辈子。”王秀芳的花儿人生,始于乌鲁木齐市米东区长山子镇马场湖村的田埂间。她回忆,早在田间地头劳动休息时,她就喜欢听爱唱花儿。上世纪90年代,因在镇上文艺汇演中展现出清亮嗓子,被“新疆花儿”奠基人、首位国家级传承人韩生元看中。

“我师父韩生元是新疆花儿的第一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我是第二位。”王秀芳介绍,她的师父在2011年去世后,她接过了传承重任。“师傅说花儿要‘有感而发’,唱的是心里话。”她牢记教诲,把田间劳作的感悟、邻里相处的温情都写进歌词。

从普通农村妇女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秀芳走了三十多年。她已创作了近600首花儿歌词,内容从歌颂爱情到反映现代生活,从宣传国家政策到普及科学知识。在师父的悉心指导下,王秀芳不仅系统学习了新疆花儿的传统曲令和演唱技巧,还不断创新,即兴创编了三十多种曲令。

随着名声的逐渐扩大,王秀芳开始在各种演出活动中崭露头角。她多次在国内演出活动中获奖,包括国家文化部颁发的西部民歌歌会银奖、铜奖和传承贡献奖等。从2016年获自治区文化厅颁发的“民间艺术师”证书到2018年成为第五批国家级传承人,如今的王秀芳已是满身荣誉——她的工作室柜子里摆满奖状,先后荣获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乡村文化能人”、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王秀芳的工作室摆满奖状证书。

融入说唱摇滚等吸引年轻受众

作为国家级传承人,王秀芳肩负着培养后继者的重任。她目前已招收弟子三百多人,年龄最小的5岁,最大的78岁。

“师傅选我的时候考验了我的人品。”王秀芳回忆,当年她帮师傅买鞋,师傅坚持付钱,分文不差。“丫头你过关了”,师傅的认可让她正式踏入传承之门。如今,王秀芳选拔弟子也有标准:“第一要把人品放在第一位,第二看天赋,最主要看是否愿意为这个事业奉献。”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普工作在新疆各地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传统的科普方式往往难以吸引基层群众的关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疆科协开始探索将科普内容与本土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途径。

将科普内容融入花儿,始于一次偶然的碰撞。去年,她参加了米东区科协举办的培训,一位老师的课让她深受启发。“我能不能用自己的特长把科学知识普及给老百姓?”这个想法让她开始了“花儿唱科普”的创作之路。

“我们看到王秀芳老师用新疆花儿表达各种内容,包括国家的政策、民族团结以及民法典等,就萌生了用‘花儿唱科普’的想法。”乌鲁木齐市米东区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郑琴说。在科协的指导下,王秀芳开始尝试将科普知识融入新疆花儿的歌词中。她认为,通过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科学知识,不仅能够提高科普的传播效率和接受度,还能够增强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团结意识。

王秀芳的“花儿”歌词本。

科协部门为王秀芳提供了科普资料,她结合花儿特点进行创作,经过多次打磨,初步创作了几首试水作品。于是,一首首富含科学知识的“科普花儿”应运而生,成为新疆大地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到农村唱科学种田、科学养殖,到社区唱健康知识、防火防盗、防诈骗。”王秀芳根据受众不同调整内容,让科普更加精准。如今,王秀芳的科普花儿已形成健康防疫、农业技术、生态保护、民族团结等多个主题。疫情防控时期,她曾创作16首“新疆花儿”普及防疫知识;在农业生产方面,将种植养殖技术等编入歌词;还创作300余首“花儿”,传达政策与精神。

科普花儿的传播方式也多样化。乌鲁木齐科协在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发布演唱视频音频,扩大群众接受面,方便大家随时收听收看。

面对年轻一代,王秀芳和新疆科协正探索更多创新路径。米东区文旅部门每年举办四期花儿培训班,培训学员众多。除了本地学员,还有来自吉木萨尔、昌吉甚至乌鲁木齐市中心的慕名而来者。

如何让年轻人喜欢上花儿,是王秀芳经常思考的问题。王秀芳带着弟子们不仅学习传统花儿,还尝试创新。“我们现在正在做伴奏,加入年轻人喜欢的音乐元素,比如摇滚节奏等等。”她说,传统花儿多是独唱,现在他们正在创作对唱作品,让表现形式更加丰富。

她还创新表演形式,将说唱和舞蹈融入花儿中。“一支曲子里面既说又唱又舞,等于新疆花儿的说唱。”

如今在新疆,科普民歌已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王秀芳和她的弟子们仍然风里来雨里去,背着包到处演出。

“不管是为百姓生活创作歌词,还是为科普创作歌词,总的目的都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王秀芳说,她会继续带着学生们往前走,创作新歌词,讲好新疆变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