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伦敦 9 月 24 日电记者手记丨这位英国学者谈 " 一带一路 ",为何值得一听
新华社记者高文成
位于英国西北部兰卡斯特的兰卡斯特大学,今年第五次主办 " 一带一路 " 倡议跨学科会议。23 日上午,记者走进气氛热烈的会议现场,立刻被首位主旨发言嘉宾贾尔斯 莫汉所吸引。
莫汉是英国开放大学教授,深耕国际发展学领域多年,目前主持由欧洲研究理事会资助的项目 " 重新定位发展:中国在欧洲基础设施投资的动力和影响 "。欧洲研究理事会由欧盟设立,是欧洲顶尖的前沿研究资助机构。
莫汉一开场就点破核心问题:如今地缘政治研究热度高涨,西方不少分析人士总是从地缘政治角度追问 " 中资项目的目的是什么 ",却极少关注这些项目对落地地区的实际价值。
" 要从项目层面分析合作关系如何展开,思考如何通过这些关系实现互利共赢,而非陷入零和博弈。" 密集的案例分析与严谨的实证研究,展现出莫汉扎实的学术功底。
会后,他告诉记者,自己曾长期研究非洲发展。本世纪初在非洲做田野调查时,就发现当地的中国人日渐增多,还出现了不少中国餐馆。经了解,原来是中国企业前来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他自然而然地将目光投向中国项目对非洲发展的影响。随着中国提出共建 " 一带一路 " 倡议,他的研究课题又延伸至 " 一带一路 " 研究,尤其是在欧洲的合作项目。
通过多年实地调研,莫汉发现,中国对外合作项目中既有大型国企主导的工程,也有大量民营企业的创业项目。将中企在海外的活动简单归结为 " 政府 + 国企 " 主导,进而用 " 政治目的 " 视角审视,既不准确,还会错失互利共赢的机会。" 无论欧洲还是非洲,都在努力以良性方式融入全球生产和贸易网络。" 他强调,这一背景下,共建 " 一带一路 " 合作正在搭建跨越空间的走廊与关系网络。
莫汉兴致颇浓地分享了他关注到的中企海外布局变化:其一,部分中企开始在欧洲本地设厂,既为当地创造就业,也将生产直接融入欧洲供应链。同时,通过企业并购熟悉欧洲能源市场规则,实现多方共赢的结果,有效化解部分争议。
其二,越来越多中企正主动融入当地社会。在英国曼彻斯特,中企深耕多年,推动成立了曼彻斯特中国论坛。从技术合作到学生交流,从足球文化到项目投资,曼彻斯特与中国企业建立起了长期信任关系。在希腊比雷埃夫斯港,中企赞助当地足球队,积极参与社区互动,与当地人一起过希腊节日和中国节日。" 人的主动融入最关键。" 莫汉说," 无论在哪个国家,都要先懂当地文化,再谈合作。"
演讲结束后,有听众问莫汉:英国等西方国家对接受外来投资更加谨慎,是真的存在 " 国家安全 " 风险,还是源于自身信心不足?
莫汉的回答毫不含糊。他先以非洲为例:多年来,西方大国用各种话术将自身行为包装成 " 造福民生 ",而当中国进入非洲市场,西方就抛出 " 债务陷阱 " 论调,编造 " 西方救非洲、中国掠非洲 " 的叙事,其本质是通过丑化中国来美化美英等西方国家。
接着,他直指西方频繁鼓吹的 " 国家安全议程 ",实为借安全之名推行保护主义政策。" 国家层面的精英在智库等场合谈论‘安全挑战’,宣称‘中资是威胁’,但对地方民众来说,真正的威胁是失业和经济衰退。所以我们必须追问:风险到底来自哪里?" 莫汉说。
关于电动汽车、人工智能等热点议题,莫汉说,在新能源领域,中国在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生产等环节已处于领先地位,欧洲若想实现绿色转型、达成气候目标,根本绕不开中国。" 之前他们喊着‘要摆脱中国’," 莫汉摆了摆手,笑着说," 后来才发现根本做不到,最终还是要回到合作的轨道上。"
" 如今,越来越多人意识到:‘我们需要中国,中国也需要我们,未来的关系会更务实。’ " 莫汉说。
在时常充斥偏见的西方舆论场中,莫汉这种基于实证、关注实效的观点,无疑值得每个人仔细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