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 澎湃号湃客财经 X 品牌农业参考 联合出品,湃客财经栏目独家首发,未经允许禁止转发

秋风一起,茶饮便染上了季节的诗意。

清晨五时,“中国桂花之乡”湖北咸宁,晨雾尚未散尽,连绵的桂花林已泛起细碎的金浪。农户们挎着竹篮采摘今秋初绽的桂花。不过数日,它们便会跨越田野、果园与城市,最终化身为那一杯杯“桂花拿铁”、“桂香乌龙”或“桂花酒酿”。那捧在手中的,已不只是一杯茶饮,而是整个秋天最早抵达的温柔信使。

一叶知秋,茶饮换季的逻辑变了

“秋天第一杯奶茶”这个网络热词,在短短几年间已发展成为立秋节气的标志性消费仪式。借助社交平台的力量,成功转变为表达关怀的“社交货币”,它提供了一种表达爱意与关心的新方式。

随着秋季深入,新茶饮消费也开始从夏季的水果茶向更具温暖特性的品类过渡。与夏季主打清凉解暑的鲜果茶不同,秋季茶饮更强调温暖、滋养和治愈特性。

“秋天第一杯奶茶”的意义,早已超越最初的社交符号,转而成为承载时令风味与地域文化的载体。消费者的追求,既有形式的仪式感,也增加了对食材本真风味与温暖治愈特性的深度体验。

一方面,柿子、桂花、杏子、石榴、柚子等秋季代表性风物,构成了今年秋天风味的主体架构。这些食材凭借其鲜明的季节属性和地域特色,为产品注入了真实的“秋日气息”,也让消费者通过味觉体验到不同产区的风土差异。

另一方面,养生需求已融入产品研发的逻辑。如“五黑慢养”产品,该产品将黑芝麻、黑豆、黑米等传统养生食材与现代茶饮相结合,体现了品牌对消费者健康需求的深度响应。

从整个茶饮市场来看,中国大地的丰饶物产正为新茶饮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那么,这股风潮究竟是如何通过具体的原料展现出来的?

地域食材,塑造新茶饮的“风味地理”

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专家、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在其发布的《2025年中国新茶饮产业供应链创新发展白皮书》中指出新茶饮的本质是传统茶产业在消费端的年轻化接口与现代性表达。这一点在原料端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国大地的多样性风物正通过供应链创新,转化为新茶饮的“风味地标”。

一批具有产地辨识度的茶叶、果品与奶源等,成为产品差异化的核心要素。

茶底溯源

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茶类已全面融入新茶饮产品体系,并依据其风味特征形成清晰的消费定位。红茶醇厚,成为经典奶茶基底;绿茶清新,主打果茶与轻乳茶;青茶香气层次丰富,常用于打造高端特色饮品。此外,茉莉花茶、抹茶等再加工茶也通过工艺创新,持续拓展风味边界。

在这一过程中,茶叶不再仅是原料,更成为连接产地与消费者的符号媒介。例如广东英德红茶、广西六堡茶、湖北恩施玉露等地理标志产品,通过原产地认证与风味标准化,实现了从农产品到茶饮基底的转型,在保留地域特质的同时,也推动地标茶叶品牌进入更广阔的消费市场。

果品革新

新茶饮对水果的应用,已从早期的大众批发转向“产地源头+技术锁鲜”的深度开发。百色芒果、安岳柠檬、陕西石榴等具有鲜明地域标签的果品,通过订单农业与定向合作,成为体现“秋日限定”风味的重要载体。

也推动了许多原本局限于产区的小众水果,如刺梨、黄皮、芭乐等,走向全国市场,形成“一地供给、全国消费”的现代农产品流通模式。

奶源升级

随着健康意识的普及,新茶饮的乳制品也实现了升级迭代。水牛乳、A2奶、娟姗奶等特色奶源因口感醇厚、营养构成差异,逐渐成为品质标签。植物基奶源如燕麦奶、椰奶的普及,则进一步丰富了饮品选择,满足细分人群需求。

奶源信息的透明化,如标注牧场来源、奶牛品种、蛋白质含量等,也成为品牌建立信任的重要方式。从“用真奶”到“用好奶”。

丰收节里的一杯茶,连接城乡的味觉纽带

秋季适逢中国农民丰收节,茶饮中的地域食材也成为连接城市消费与乡村产业的价值纽带。

越来越多茶饮企业选择与产区共建供应链,开展“一地一品”的深度开发。这不仅保障了原料的品质与稳定供应,也为产地农户带来切实收益。

这种“以销促产、以需定研”的模式,让一杯茶饮不再只是消费品,更成为推动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助力农民增收的现代产业接口。

温暖治愈,秋日茶饮的情感价值升级

除了食材本身的温度,秋季茶饮也在情绪营造上持续发力。暖色调的包装、强调“慢熬”“古法”的工艺概念,都在不断强化其“治愈系”属性。

饮用场景也随之拓宽:从冷萃到热泡,从果茶到暖奶,办公室的保温杯、周末的郊野露营、深夜的书桌旁……一杯应季的热饮,成为秋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情感陪伴。

一杯秋茶,半载丰味。秋天的茶饮,远不止是口味上的迭代。

从石榴裂开的第一道红,到桂花缀满枝头的香,从杏子成熟时的甜,到柚子剥开时的清韵——每一杯限定饮品的背后,都是一段从土地到舌尖的旅程,是一次中国特产多样性的集中展示。

在这个丰收的季节里,我们喝下的不只是一杯茶,更是一方水土的馈赠、一季农事的结晶,也是一段被温暖包裹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