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有跨国药企宣布在华投资新进度。
10月17日,知名跨国药企赛诺菲宣布,其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的胰岛素原料药项目正式启动。该生产基地于2024年12月首次公布,总投资额达到10亿欧元,不仅是国内首个由跨国企业设立的胰岛素原料药生产基地,还创造了“十四五”以来北京市医药工业领域体量最大的投资。
2024年12月,赛诺菲就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合作备忘录,将投资约10亿欧元设立全新生产制造基地。据赛诺菲介绍,新基地将由多座生产及配套建筑组成,总建筑面积近6万平方米,预计于2032年全面建成并投入生产。基地将全面采用符合国际顶尖标准的生产工艺和质量体系,全面融入数字化与自动化技术,并运用人工智能(AI)以优化生产效率与质量控制。
公开数据显示,全球约有8.28亿名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其中,中国超过1.4亿名成人患者。在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从2013年的10.9%升至2018–2019年的12.4%。糖尿病的治疗手段呈现多样化趋势,包括当前全球大火的GLP-1药物,而胰岛素则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疗法,患者需求庞大。胰岛素原料药的生产高度专业化,需要在严格质量标准下完成先进的生物合成与纯化工艺。本地化生产不仅将强化供应链韧性、加快响应患者需求,还将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为中国带来更广泛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赛诺菲是改革开放后首批进入中国的跨国企业之一,于1982年便在中国建立了办公室,目前拥有从研发、生产制造到商业运营的端到端价值链,包括3家生产基地和4大研发基地,业务覆盖制药和疫苗。对于这次投资,赛诺菲执行副总裁兼制造与供应事业部负责人欧秉德(Brendan O'Callaghan)表示:“这项里程碑式的投资再次凸显了中国作为赛诺菲关键战略市场的基石地位,也体现了我们对中国经济及医疗体系长期前景的信心。”
今年2月,《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发布,其中提到,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企业参与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加快省级试点方案、质量监管方案审核,推动生物医药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及时协调解决试点过程中企业遇到的困难问题。研究完善医药领域开放政策,便利创新药加快上市。
政策端的利好正在带动越来越多的跨国药企投资中国。今年5月8日,罗氏制药在上海启动全新生物制药生产基地投资项目。全新生物制药生产基地预计投资20.4亿元,将用于眼底病创新药物法瑞西单抗的本地化生产,预计2029年落成,2031年投产。同样是在5月,阿斯利康无锡小分子药物新工厂开工,总投资4.75亿美元。新工厂将主要生产阿斯利康在研管线中的心血管创新药,预计于2028年第四季度投产。
除了实体投资,更多跨国药企还在通过购买中国创新药资产,同样表达了对中国的信心。
10月16日,深圳普瑞金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普瑞金,874090)公告称,已与吉利德旗下Kite Pharma就体内原位编辑疗法领域达成合作,并签署了授权与合作协议,合作的区域为全球。根据协议,普瑞金有权并已获得总计1.2亿美元的首付款,潜在最高总金额达到16.4亿美元。
10月17日,翰森制药集团有限公司 (翰森制药,3692.HK)公告称,已与罗氏就HS-20110签署许可协议,翰森制药授予罗氏在全球范围内(不含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和台湾)推进HS-20110开发及商业化的独家权益。根据协议,翰森制药将获得8000万美元首付款,并有资格根据该产品开发、注册审批和商业化进展收取里程碑付款,以及未来潜在产品销售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此次交易潜在最高总金额达到15.3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