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于10月16日-18日在上海市黄浦区世博园区召开。英利集团董事长苗青在与新浪财经等媒体沟通中指出,“目前光伏行业发生了新的转变,新能源装机量已经达到1700GW,公司现在面对的新问题是新能源(绿能)的消纳如何跟电网去做到平衡,让电网更加安全稳定地发挥它的作用。”

苗青指出,公司成立之初的定位,就是要生产老百姓用得起的绿色电力,而要实现这一企业定位,公司要通过技术创新、产品迭代以及生产成本的下降,来给大家提供优质且绿色的便利。
据苗青介绍,在过去20年间,公司的技术不断优化,光伏转换效率也在不断提高,公司的生产成本也在不断下降,公司通过去做垂直一体化的产业链,压缩每一个产业链环节的成本,以给用户提供用得起或能够负担得起的绿色电力。
谈及未来,苗青表示,在新型电力系统转型的当下,很多新场景应运而生。这些新场景背后的推动源于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在这方面,英利推出了新的品牌——嘉盛光电,主要针对光伏建筑一体化,这是光伏领域的新赛道、新应用。
“具体来说,光伏建筑一体化就是把光伏作为发电的建材应用在建筑上面,需要满足的不光是发电的功能,同时还要满足建筑的所有功能。首先其要与建筑同寿命。众所周知,传统光伏产品全生命周期是25年,而我们建筑的生命周期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倍。同时,我们的建筑还要满足防火、防风等一系列的建筑要求,这都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技术要求。这个过程中,嘉盛光电经过十几代产品的研发,全世界已有200多组应用嘉盛光电的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产品和场景的落地。”
她进一步表示:“希望光伏建筑一体化可以应用的更广。建筑实际是耗能行业,并非生产行业,我们通过光伏建筑一体化替代传统的光伏建材,给建筑赋予新的功能,都将是绿色可持续的。”
谈到海外情况,苗青表示,英利的海外布局主要定位在东南亚、中东、拉美等国家,针对不同国家和沿线地区的用电特点和需求组建了光储充联盟,把国内最优质的供应链资源组合成联合体出海,在这个基础上推出了我们的出海品牌UniGo。所谓联合一方面指产业链和产品的联合,光伏储能、设计公司及投资方组成强大的联合体;另一个联合是,要提供组合产品,向国外输出时可以更便捷高效的安装整套的发电系统。
“同时,UniGo也大概布局了50多个细分的领域,涵盖工业、农业、渔业及柴油替代。现在东南亚地区还应用柴油发电,成本大约是二十多美金,而如果用到光储充替代,成本可以下降到六美金,大幅提高了生产的积极性和能效。”
对于当前的光伏产能过剩问题,苗青表示,从2005年到现在,光伏行业产能过剩已经经历了4-5个大的周期,期间公司的技术也在不断迭代,每个应用技术的红利期也就3-4年,这远比公司最初预期的时间要短很多。
苗青指出,放眼现在,之所以国家提出了新型电力系统,并且在过去一年半内发了约40多个指导性文件,其实也是希望全行业有一个更宏观的认识,对未来新能源要向哪里去转型给出指导。
在苗青看来,首先,行业应该着眼于综合能源的互补,虽然现在全社会都在电力化,但是传统的一些能源,它跟电等新能源是可以形成一个相互借力的情况。其次,行业要找到新的场景,不管是出海还是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都是新的场景。
“我们应该更从用电端去出发,而不是一味地是从供给端去出发,也就看看如何帮助用电端在区域内实现最优的方案,让它能用最成本的电力来满足他的生产需求。”苗青表示。
苗青还就企业的发展给出建议:“首先,新产品背后的推动一定是技术的创新,才使得产品有迭代;其次,要找寻应用场景,例如未来五到十年产品的应用领域是否足够宽,是否能容纳足够多的企业在这个赛道中竞争;最后是商业的模式,原来光伏企业都是提供单一的产品,未来我们应该有一个全方位的能源综合服务商的概念。”
面对当前复杂的贸易局势压力,她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要有差异化,而不是单一的产品出海。单一产品出海在东南亚和非洲等工业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很难将产品应用到体系当中。我们要根据它的特点做定制化,这也不是一家企业能实现的,要联系到产业链。”
谈及虚拟电厂和零碳园区,苗青表示,国家在过去一年半发了约40多个指导性文件,可以解读到非常积极的信号,比如虚拟电厂和零碳园区。
虚拟电厂和零碳园区如何来结合?苗青解释道:“零碳园区是终极目标,虚拟电厂是实现零碳园区的路径。因为我们原来有很多分布式的发电资源,现在新型电力系统下,很多新能源没办法很好的消纳。因此,区域内可以汇聚一些用能大户,让新能源资源和用电资源做到平衡。而这就需要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及虚拟电厂手段来实现。”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