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这首曾传唱大江南北的歌曲《南泥湾》创作于1943年,歌中描绘了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在南泥湾艰苦奋斗两年后,南泥湾从“处处荒山、没人烟”,变成“到处庄稼、遍地牛羊陕北好江南”的情景。

80多年后的今天,南泥湾又是什么模样呢?

10月中旬,南泥湾的金黄稻田。本文图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高宇婷 图

10月17日,“红星照耀中国: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网络主题宣传调研采风团成员走进南泥湾,看到了阳光下的南泥湾,青山更青,广袤的稻田更是黄灿灿的一片。

如今在南泥湾,这样的稻田有1000亩,平均亩产达到1100斤。稻田不仅能产粮,也是南泥湾景区观光旅游、休闲农业旅游的重要部分。同时依托红色旅游资源,2025年1月至10月初,南泥湾景区已接待游客110.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834.85万元。

而80多年前的南泥湾艰苦生活,也留在了南泥湾当地百姓口口相传的故事中。

“听我爷爷讲,当时这个环境和这个困难就是大极了,困难来自四面八方。他们来了没有吃、没有穿、还没有住的地方。艰苦到啥程度了,没有粮食,要上百里远的地方往回来背粮食。背回来的粮食也不够吃,没办法就挖野菜。包括背粮食的这个口袋也没有,咋办了,把裤腿扎紧,然后拿裤腿当这个运粮食的口袋,或者把被单缝成口袋。”刘利是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南泥湾村副书记,也是土生土长的南泥湾人。

刘利的爷爷是359旅9团9连副连长刘宝斋,也是三五九旅战士中为数不多留在延安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工作的一员。

资料记载,1939年至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扫荡”。与此同时,国民党政府也调集重兵,对中共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实行了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断绝了边区的一切外援。边区军民面临着“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的极端困难局面。

为了克服困难,坚持抗战,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在边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1941年3月,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奉命开赴延安城东南约45公里处的南泥湾。当时的南泥湾还是一片荒山野岭,被当地人称为“烂泥湾”,荆棘遍野、沼泽密布、人烟稀少。

三五九旅人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斗,开垦出万亩良田,种植了粮食、棉花、蔬菜等,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并向边区政府缴纳公粮。同时发展了畜牧业、养殖业,牛羊成群,猪鸡满圈;创办了纺织厂、铁工厂、造纸厂、肥皂厂等,生产各种日用品。

据媒体报道,1941年,三五九全旅开荒1.12万亩,收细粮1200余石,达到粮食自给1个月,经费自给78.5%。1942年,全旅开荒种地2.68万亩,收细粮3050石,达到粮食自给3个月,经费自给达到92.2%。

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内展出的1939年至1944年陕甘宁边区牛、驴、羊的统计数据。

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内展出的1941年至1944年陕甘宁边区棉花产量统计表。

80年后的今天,三五九旅旅部旧址、毛泽东视察南泥湾旧居、中央垦区政府旧址、延安炮兵学校旧址及中共中央管理局干部休养所旧址等5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已成为南泥湾景区的重要红色旅游资源。此外,南泥湾景区还有千亩稻田和陕北地区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

值得一提的是,南泥湾种植水稻已有80多年的历史。延安市南泥湾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提供的相关资料显示,上世纪40年代初,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开始种植水稻。经治地打坝、修渠引水,水稻种植面积达7000亩,为党中央的粮食供给做出了重大贡献,南泥湾大米曾一度时期享誉省内外。后来,因劳动强度大、效益低、水源不足等原因,水稻种植面积逐年缩减,面积最少时,仅种植300多亩政治田。

南泥湾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成立后,南泥湾引进优质东北大米品种和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开始试种水稻。2024年,南泥湾水稻种植面积为1000亩,亩产稻谷1100斤,亩产值4000元以上。稻田不仅可以赏景,赶上秋收时节,游客还可以在南泥湾景区体验割水稻。

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南泥湾景区的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近几日每天都能接待游客约1500人次,今年赶上“五一”“十一”等旅游旺季,每日能接待游客近万人。2024年全年南泥湾景区接待游客146.1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126.25万元。旅游业已成为促进南泥湾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