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评论员 王彬



  图源:

  当下的舆论场,正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场”。近期,多家企业接连陷入舆情危机漩涡。危机从何而来?企业又当如何应对?这已成为一道绕不开的公共议题。

  此前,罗永浩发微博吐槽西贝“全是预制菜”,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则公开表示,罗永浩是网络黑嘴,是网络黑社会,太坏了。最近,一辆汽车在成都天府大道发生致死交通事故,救援时车门无法打开,引发舆论关注。事故发生至今,厂商未对此事件做任何公开回应。但在10月16日的一场公开演讲的最后,该企业负责人没有回应公众关切,却呼吁业界共同抵制网络水军、黑公关等网络乱象。

  网络黑嘴、黑公关,危害甚大,当然该打。但是,在公众没有得到相关企业对重要安全问题给出清晰有力回复的情况下,首先听到的却是打击黑公关的呼吁。这情形难免有些怪异。更值得提醒的是,企业在遇到安全隐患和质疑时,要注意避免把正常批评与黑公关混为一谈,不要偷换概念,以黑公关为名,转移公众对产品问题的关切。

  当前的舆论场,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等特征。信息洪流中,真相与谣言齐飞,理性探讨与情绪宣泄并存,再加上同行倾轧,利益驱动,“网络黑嘴”“黑公关”确实有其生存土壤。何谓“网络黑嘴”?是指那些为谋私利发布虚假信息、肆意攻击企业与个人的网络账号。“黑公关”则是一种“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网络概念。他们擅长捕风捉影,推动同行之间互相抹黑,破坏力极强。重拳整治这些网络“毒瘤”,既是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必要之举,也是净化网络环境、优化营商环境的题中之义。



  然而,在坚决反对“网络黑嘴”“黑公关”的同时,企业也需要警惕另一种错误倾向:将所有的舆论质疑都简单归咎于是“网络黑嘴”、是“黑公关”,以“受害者”心态回避真实问题,对公众合理关切采取“鸵鸟策略”。

  一些批评本身是合理且正当的,若企业一味抵触甚至刻意污名化这些声音,为其扣上“网络黑嘴”“黑公关”的帽子,那就是在故意把水搅浑,转移焦点和注意力。如此玩弄话术、回避实质,公众恐怕只会更加反感。

  若总把“网络黑嘴”“黑公关”当作“万能背锅侠”,沦为“被害妄想症患者”,陷入“错的都是别人,自己永远无辜”的思维定式,搞错侧重点,抓不到主要矛盾,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可能让企业失去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重要契机,更是在透支公众理解和社会信任。

  更为深层的问题在于,这种思维模式折射出部分企业尚未真正完成从“以我为尊”到“以消费者为尊”的理念转变,导致企业在面对质疑时不能展现足够的坦诚和担当。

  “网络黑嘴”当闭嘴,但企业对社会的合理关切,则不能闭嘴。汽车遭遇事故后车门不能及时打开导致人员死亡,已经不止一起两起。公众所期待的,远不止于一份“门把手是否故障”的技术说明,更在于企业是否真正把用户安全置于首位,是否展现出改进技术与履行责任的诚意与决心。

  回避这些问题,只会不断加剧公众的疑虑与不安,因为生命权大于一切,安全底线不容模糊。事实上,没有人苛求企业永远不犯错,但公众完全有理由期待企业能够直面问题、勇于纠错、持续进步。

  中国汽车行业历经数十年艰苦拼搏,才迎来今天的发展局面,着实不易。全行业都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势头,把守护生命安全摆在首位,顾全行业的长远利益与整体形象,这不仅是对用户负责,也是对行业未来最好的守护,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最大的贡献。

  建立更加诚信的危机应对机制,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与公众进行真诚对话。这既是对企业治理能力的考验,也是对企业价值观的检验。当企业能够以开放的心态面对监督,以真诚的回应关切社会,以切实的行动解决问题,使自身言行经得起舆论放大镜的审视,便能为构建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商业生态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