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城市花园——2025全国高等艺术院校花鸟画师生作品展”在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开幕。展览汇聚来自全国23所高等艺术院校的师生作品,并特邀十位艺术家参展。

作为“城市系列”的收官之作,此次展览以“花园”为题,探讨花鸟画如何在都市语境中焕发新的生机,同时也探讨“城市系列”教育与创作实践。

“城市花园——2025全国高等艺术院校花鸟画师生作品展”展览现场

据悉,“城市系列”自2021年的“城市山水”、2023年的“城市人物”到2025年的“城市花园”,构成了一个以“城市”为核心的艺术探索路径。

此次展览汇聚了来自全国23家高等艺术院校的师生作品,并特邀十位艺术家参展,多元展示了城市生活中花鸟画的创作与教学成果,并特别设立了由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的“新海派花鸟画艺术展”特展区,精选展出王个簃、江寒汀、张大壮等八位海派名家的十幅馆藏精品,为观众搭建起一条从传统经典通向当代创新的清晰艺术线索。

王个簃《芦荡红英》138cmx69cm 纸本设色 1965年

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成钢在开幕式上说,“城市系列”不是简单的主题更替,而是一场关于“中国艺术如何立足传统、回应时代、融通世界”的系统性实践。他认为,上海的海派底蕴与国际视野为“城市系列”注入了独特的文化气质。

在展览现场,花鸟画被重新放置于现代城市的空间结构中:街角的园林、窗台的绿植、社区的绿荫……成为艺术家笔下新的自然意象。这种从城市生活中汲取灵感的创作,使传统笔墨摆脱了书斋的静态视角,在都市的节奏与气息中获得新的生命感。

展览现场

作为“城市系列”的艺术指导,上海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唐勇力从教学角度回顾了这一路的探索。他认为,这三次展览标志着中国画教学体系中关于“传统如何与当代连接”的一次实践。

卢辅圣《国色酣》画心尺寸 198103cm 水墨设色 2010年

在唐勇力看来,中国画教育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成为“传统的继承者与时代的表达者”。“从‘城市山水’的空间精神,到‘城市人物’的生命共情,再到‘城市花园’的自然意趣,都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问题——让自然与生活重新进入花鸟画的视野。他同时也提出,当代花鸟画教学应避免“脱离生活、闭门造车”的倾向。“如果教学仅停留在临摹古画的技法层面,而忽视引导学生观察当下、感知时代,那么作品便难以承载当代人的情感。”他认为,好的花鸟画应让观众“看到自己的日常,感受熟悉的温度”。

马新阳《我已飞过》140cmX240cm 绢本设色 2025年

翁颖涛《月光百合》118cmX65cm 纸本设色 2022年

周隽《蔓延》120x150cm  纸本水墨  2019年

此次展览不仅仅是一次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师生作品的展示,也是一场现场教学的延伸。“新海派花鸟画艺术展”特展区,展出王个簃、江寒汀、张大壮等海派名家十幅作品,为年轻创作者提供直接对话传统的机会,也看到前辈艺术家对当时的语境下继承和创新的实践。

江寒汀《铁树火鸡》150cmx81cm 纸本设色 1954年

展览开幕当日举办了学术研讨会,展览和研讨,也标志着上海美术学院持续四年的“城市系列”教学和创作探索收官。展览由上海美术学院、上海美术馆、上海中国画院、上海市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上海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承办,并得到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等机构的学术支持。

研讨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