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于10月16日-18日在上海市黄浦区世博园区召开。在“碳中和驱动下的能源革命机遇与挑战”主题对话环节,绿色和平中国总负责人袁瑛担任主持人,与与多位能源、金融与矿业领域专家共议中国能源转型的核心议题。

  袁瑛在开场中指出:“过去二十多年,我们与各方伙伴共同推动了中国能源转型、空气质量提升、可再生资源发展及煤电退出等工作,见证了中国能源转型的亮眼成绩。”她提出首个问题,邀请嘉宾以一句话展望未来五年中国能源转型的机遇与挑战。

  国际能源转型学会会长孙贤胜认为,机遇在于“新能源快速发展为优化能源产业结构奠定基础”;挑战则是“如何在保障能源安全与经济平稳发展的前提下完善现代能源体系”。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志轩指出,机遇来自“2030年碳达峰与2035年新NDC目标带来的转型动力”,挑战在于“高比例不稳定可再生能源并网后的电力安全”。英利集团董事长苗青强调,机遇是“2035年新能源装机量将翻倍至3600GW”,但需应对“电网波动性与安全性问题”。集团副总裁谢雄辉认为,机遇在于“能源结构转型催生巨量创新空间”,挑战是“全球供应链竞争加剧”。花旗银行亚太区可持续发展和ESG主管卡斯指出,关键挑战在于“摆脱煤炭依赖”,而这本身也是最大机遇。

  袁瑛将首个深度问题抛给苗青,聚焦光伏产业“产能过剩、行业内卷、136号文影响”等痛点,询问如何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跨越。在苗青提出“通过零碳园区、城市更新与新城镇建设打造新能源新场景”的观点后,袁瑛回应:“英利集团在过去很多年一直在探索光伏应用的新场景,我们也很期待在产业创新的下,为过剩产能或增加的产能找到更多新的应用出路。”

  围绕“如何明确煤电进一步退出路径”,袁瑛向王志轩提问。在听完王志轩关于“煤电功能定位从主力电源转向兜底保供与联合调节,退出需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基础上,且要考虑供热、经济社会影响”的详细阐述后,她表示:“王院长多年在电力系统、可再生资源和煤电领域做了很多深入研究,刚才提到的‘十五五’煤电退出机制很有启发性。”

  当话题转向国际,袁瑛结合“中国可再生资源产业取代美欧成为新兴经济体主要出口国与投资国,而美国仍捍卫化石能源”的格局变化,向孙贤胜询问如何助力中国企业更好走出去。孙贤胜提出中国企业应通过“强强联合、一站式服务”实现“卖绿”——即提供绿色转型整体解决方案。

  针对矿业在清洁技术供应链中的角色,袁瑛向谢雄辉提问中国矿业的可持续定位与全球领导力。在谢雄辉从“绿色矿山建设、共赢发展理念、顶尖技术实力”三方面介绍后,袁瑛补充:“有幸了解到紫金矿业在可持续矿产方面的努力,尤其在可再生资源使用、水资源利用、污染物控制上,希望这样的实践能更多推广,也期待国家可持续关键矿产标准的制定,助力企业走出去与东道国实现共赢。”

  最后,袁瑛向卡斯询问“如何推动更多资源投入可持续发展”。卡斯表示,尽管欧美对可持续投资趋谨慎,但亚太地区仍具潜力。“关键在于各国能否解决投资者关切的外汇风险与回报稳定性。”

  对话尾声,袁瑛提出总结性问题,邀请嘉宾分享应对“电力系统稳定安全、供应链竞争与可持续”两大挑战的关键路径。在嘉宾们分别从“国际学习、三方协同、ESG建设、技术创新与市场机制、信心与合作”等角度给出建议后,袁瑛总结道:“刚才听到最多的共性词汇是创新、国际合作,以及坚定推动能源转型进程的信心。”

  她进一步指出,中国能源转型正面临国内电力系统达峰后进入下降期的新局面,同时在清洁技术、可再生资源、矿产等领域被寄予发挥全球可持续领导力的希望。绿色和平期待与各方共同推动能源转型进程,助力全球碳中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