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5年基金三季报陆续披露,金信基金旗下产品表现引发市场关注。截至10月19日,已披露的7只基金呈现出显著分化格局:聚焦科技创新的权益类产品业绩表现突出,而债券型及行业配置相对分散的产品则走势相对平淡,反映出当前市场资金对科技创新主线的集中追捧。

在具体产品方面,金信精选成长A以63.45%的年内回报领跑,该基金由老将孔学兵管理,规模达4.27亿元,单季度增长3.18亿元,近一年回报为76.30%。紧随其后的是金信稳健策略A,年内回报达61.32%。
金信深圳成长A在黄飙和杨超共同管理下实现56.66%的年内回报,规模增至9.88亿元;金信转型创新成长A也表现不俗,年内回报50.48%,近一年回报达78.51%。这四只权益产品均显著跑赢,凸显科技板块在当前市场中的强劲动能。
从持仓结构来看,金信基金在半导体设备领域的集中布局成为推动业绩的关键因素。以金信稳健策略A为例,其前十大重仓股中占比9.90%,近三月上涨39.13%;、持仓占比分别为9.70%和9.56%,近三月涨幅均超过64%。

类似策略也体现在金信精选成长A上,重仓的芯源微、等个股均贡献了可观收益。

此外,今年2月新成立的金信周期价值A在八个月内取得40.01%的回报,其持仓展现出更多元化特征,除半导体个股外,还布局了奥思-W、等跨行业标的。

在科技主题基金高歌猛进的同时,部分稳健型产品呈现出不同走势。金信智能中国2025A作为灵活配置型基金,年内回报为10.46%,近一年回报15.08%,虽不及科技类产品突出,但仍实现稳健增长。

而唯一的中长期纯债型基金金信民兴A,在债市波动中维持2.26%的年内回报,规模保持在15.17亿元水平。
基金经理在三季报中对后市表达了乐观预期。孔学兵指出,半导体国产替代方向在高研发驱动、新品验证加速及AI主权诉求推动下,中长期确定性优势正逐步获得市场共识,部分硬科技公司此前被低估的股价与基本面之间的背离已得到明显修正。他强调,对半导体国产替代的长期前景保持乐观,认为其可能复制中国军工的崛起路径,从封锁模仿走向突破引领。
谭佳俊与杨超管理的金信智能中国2025A则延续稳健策略,重点关注金融服务智能化领域,并关注企业估值与分红水平,持续跟踪AI技术从训练侧向应用侧扩展所带来的硬件、软件及服务领域的个股机会。
黄飙与杨超则指出,尽管全球宏观环境面临地缘政治与贸易摩擦的不确定性,国内经济在政策支持下复苏态势增强,TMT、高端制造、医药生物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持续涌现,AI技术渗透带来结构性机会,基金将围绕“科技+复苏”主线,在高景气行业中寻找具备成长潜力与估值吸引力的优质公司。
债市方面,杨杰与刘雨卉分析称,三季度债券市场表现偏弱,受风险偏好上升、公募费率改革及赎回压力等因素影响,长端现券承压,信用债表现整体弱于利率债,中短端表现优于中长期品种。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部分科技股涨幅较大,估值压力逐渐显现,这对基金经理的选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在坚守科技主线的同时有效控制风险,从众多科技企业中精准识别具备持续成长能力的标的,将成为金信基金未来需要持续应对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