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国经济三季报:2025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2%,比上年全年和上年同期分别加快0.2、0.4个百分点。

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通胀水平依然较高等外部环境复杂严峻而国内经济转型升级面临挑战的背景下,这份成绩单来之不易。它不仅展现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更证明了面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诸多不确定性,稳增长始终是我们在变局中开新局的关键所在。

观察中国经济,不能仅停留于宏观数据的表面波动,更应洞察其内在结构的深刻变迁。

今年以来,一个鲜明的趋势是新质生产力的能量正在不断释放。前三季度,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35.9%、16.7%;绿色低碳的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同比提高约1.7个百分点;外贸新动能成长壮大,“新三样”产品出口两位数增长。

从技术前沿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竞相涌现,到展现尖端制造与协同控制能力的机器人马拉松;从代表国家综合实力的航空航天工程捷报频传,到深刻改变出行方式的无人驾驶技术加速落地……这些新产业、新业态的蓬勃发展,其意义远超单一领域的突破。其核心价值在于,创新链与产业链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融合。

一项前沿技术的诞生,能够迅速在完备的产业体系中找到应用场景、获得上下游配套支持,并借助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快速形成规模效应。这种“技术突破—产业应用—市场反馈—技术再创新”的高效循环,正是中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例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既得益于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也离不开覆盖全国的充电桩网络建设、完善的零部件供应体系以及巨大的消费市场。正是这种全产业链优势,使得创新成果能够迅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量,为整体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水。

以创新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本质上是一场关于耐力与远见的考验。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构,在“脱钩断链”的风险之下,最佳的应对之道并非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塑造自身优势,将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最重要的,还是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通过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我们才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我们才能吸引和集聚全球高端要素,让中国始终成为世界发展的机遇之地。

应当看到,经济恢复的基础尚需巩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依然存在。但整体来看,前三季度5.2%的经济增长,为完成全年预期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在转型升级中的巨大潜力。

归根结底,我国经济“稳”的格局、“进”的势头、“韧”的特性没有改变,实现全年预期目标有基础有支撑,但也需要付出艰苦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