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思政课建设内涵发展指明了方向。10 月 12 日,河海大学建校 110 周年之际,2025" 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 " 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同时举行,在百年校园里激荡起治水兴邦的铿锵回响。在我们看来,这不是一节普通的思政课,而是一堂没有围墙的实践大课——它让青春与时代共振,让理想照进现实,让报国之志在躬身笃行中绽放光芒。
五载耕耘,硕果盈枝。这场始于课堂、融于实践、兴于网络的教育探索,正以润物无声的力量,重塑着青年与时代的连接:从 " 两弹一星 " 元勋的矢志不渝,到菌草技术发明人的情跨山海;从三星堆遗址考古队的探索发现,到一线水利工作者的无悔付出—— " 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 " 大思政课以其强烈的现实温度与思想深度,让 " 实践报国 " 这一时代命题融入青春的日常叙事。而这,正是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动人之处:它不囿于方寸讲台,而是以山河为课堂、以奋斗为教材,与亿万青年奏响国家发展与个人成长同频共振的乐章。
如何把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行,宏大的命题,需要有人给出答案。" 大思政课 " 深刻的核心,在于彻底打破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壁垒,让作答变得直入人心。杨利伟将星空的故事带到芙蓉湖畔,林占熺带着菌草技术走进青年视野,南开学子阿斯哈尔 努尔太投笔从戎让人致敬——这些来自一线最前沿的声音,赋予了 " 实践报国 " 具象化的诠释。一堂思政课何以打动人心,就在于它让最生动的课堂呈现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最深刻的道理蕴藏在人民的奋斗实践中。这种从 " 知 " 到 " 行 " 的转化,正是 " 大思政课 " 最动人的魅力。
有人说,青春最有意义的事,是把自己的才华付诸到祖国建设当中。这背后也存有朴素的逻辑:爱国不是响亮的口号,而是扎实的行动;报国不仅需要 " 顶天 " 的理想,更需要 " 立地 " 的耕耘。在天津港,成卫东这样的青年劳模用汗水诠释工匠精神;在西部边疆,范晓康这样的高校毕业生以坚守书写担当;在亚丁湾,宋玺这样的北大女生以飒爽英姿展现中国力量;在科研一线,无数 " 强国一代 " 正勇闯创新 " 无人区 " ……在 " 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 " 大思政课上所展现的 " 人 " 与 " 事 ",正是对 " 小我融入大我 " 最生动的注解。
实践报国,在祖国大地上寻找青春的答案。2025 年,是 " 十四五 " 规划收官之年,也是 " 十五五 " 规划编制的谋划之年,此时此刻,大思政课的使命更加清晰:它不仅要让青年 " 听到 " 时代召唤,更要让他们 " 看见 " 前行路径;不仅要激发豪情壮志,更要提供实践舞台。经济发展的战场、科技攻关的实验室、乡村振兴的一线、竞技体育的赛场——这些都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最好考场,也是书写青春华章的最佳稿纸。" 大哉河海奔前程,毋负邦人期。" 这样一句从 " 大思政课 " 上所聆听到的河海大学校训,也恰是这个时代对所有青年的期待。(吕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