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室内乐学科自2010年成立以来,在室内乐的教学、演奏及其系统化方面不断探索,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
10月18日-22日,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以“丝路和声”为名,开启了新一轮室内乐教育的课程改革与国际化探索。
项目涵盖三场大师课和讲座、一场学术研讨会、一场音乐会,是学校推动室内乐教学国际化的一次重要实践。

“一带一路”远航音乐会,六位音乐人以六重奏形式演出《我和我的祖国》
海外的演奏家加盟室内乐教学
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蒙古和塞尔维亚,活动特别请来长笛演奏家科罗索尔伦纳姆凯、单簧管演奏家韦利科克伦科夫斯基、马头琴演奏家图木尔呼雅格奥其尔巴特加盟。

图木尔呼雅格奥其尔巴特坐镇“草原的回声”马头琴专题讲座
三位远道而来的音乐家相聚上海,带来了三场大师课和讲座。
大师课上,纳姆凯、克伦科夫斯基和上音附中的学生们面对面,从莫扎特、贝多芬、格林卡等作曲家的室内乐作品出发,聚焦室内乐的演奏并挖掘其光彩。
马头琴演奏家奥其尔巴特曾和大提琴家马友友合作录制专辑。他以“草原的回声”为题开讲,从历史、传说与形制演变出发,带领师生们深入领略被誉为“草原灵魂”的马头琴的魅力。

韦利科克伦科夫斯基带来单簧管大师课
这场音乐与文化的跨国交流,也汇聚了上音的师生力量。小提琴家、上音附中室内乐科副主任吴淑婷,钢琴家、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史博阳,和三位演奏家同台,共演“一带一路”远航音乐会。
音乐会上,一个年轻的身影引人注目,她就是正在上音附中读初三的大提琴学生常菲。
年仅15岁的常菲,不仅抱着大提琴上台演出近全场,还以作曲的身份大放异彩。她原创了三首作品《启航》《溯风归牧》《溯风聆沙》,还将耳熟能详的《我和我的祖国》改编为小提琴、大提琴、单簧管、长笛、马头琴和钢琴的六重奏。
《启航》为音乐会定制,为小提琴、大提琴、马头琴创作,将西洋乐器与蒙古传统乐器结合,构建起一座连接东西方音乐的桥梁。《溯风归牧》与《溯风聆沙》分别描绘草原与敦煌的意境,以大提琴和钢琴的形式二重奏。

科罗索尔伦纳姆凯带来长笛大师课
从琴房走向创作的复合型人才
常菲对室内乐的热爱,始于在上音附中的系统学习。
吴淑婷是上音附中室内乐教学的领头人之一。“吴老师的教学形象、生动,很擅长比喻,我迅速掌握了在合奏中如何倾听各声部、如何进行音乐交流的精髓。”常菲说。
史博阳也为上音附中的室内乐教学体系点赞,尤其肯定了学校从二重奏开始、循序渐进的课程设置,“很多小朋友觉得,室内乐是从三重奏开始的,把二重奏忽略了。吴老师强调二重奏的重要性,不仅扩展了学生的曲目量,也为后续更大编制的室内乐组合打下基础。”

吴淑婷、史博阳、常菲,三重奏
对常菲而言,室内乐学习与成为独奏家的梦想并不冲突,反而是有益的补充。“室内乐给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我有很多表达的冲动,而作曲可以表达我内心的想法。”这种从演奏到创作的跨越,正是上音附中室内乐课程期望达成的育人目标之一。
“室内乐打开了她的艺术视野。”吴淑婷很欣慰,常菲重拾了西方早期作曲家同时也是演奏家的传统,“和其他乐器合作后,她发现,作曲能更从宏观的角度去理解音乐,也能有更丰沛的思路去表达音乐。”

吴淑婷、图木尔呼雅格奥其尔巴特、常菲,三重奏
常菲成为上音附中室内乐课程培养模式下的一个成功案例,她的成长轨迹也印证了上音附中的人才培养理念。
吴淑婷用“金字塔”理论阐释这一理念:音乐教育既要培养能站在塔尖、赢得国际比赛的精英独奏人才,也要夯实塔基,培养善于合作、能够胜任乐团工作或投身室内乐的复合型人才,“孩子们天天关在琴房,每天埋头苦练数小时,我希望告诉大家更多的可能性。”

科罗索尔伦纳姆凯、史博阳、韦利科克伦科夫斯基,三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