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穿越万年时光的文明对话近日在日本京都展开。

澎湃新闻获悉,“绳文时代的世界:日本北部绳文史前遗址群的至宝”特展在京都文化博物馆举行。此次展览是2021年“日本北部的绳文史前遗址群”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首次以如此规模集结该遗址群出土文物的综合性大展,展出约250件珍贵文物。

此次展览通过实物见证日本史前文明的成就,理解这一持续了万年的文化为何能在今日依然散发迷人魅力。先来看一张“呆萌”海报,日本博物馆的多数展览都禁止摄影,但这个海报有个特别提示——展览“摄影OK”(部分除外)。

海报

国宝土偶与重要文化财产集结

日本绳文史前遗址群由17处考古遗址组成,北海道6个、青森8个、岩手1个以及秋田 2个。这些文化遗产保存了1万多年前绳文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绳文”是指这一时期出产的陶器上具有的绳状图案。该时期始于约1万5千年前,一直持续了一万多年,直到弥生时代开始。

绳文史前遗址群

绳文史前遗址群

“绳文时代”这一专业术语的确定,可追溯至1877年美国动物学家爱德华摩斯在东京大森贝塚的考古发现。他将发掘出的带有绳状按压纹饰的陶器命名为“Cord Marked Pottery”,“绳文”由此得名。这些低温无釉陶器最初的功能性纹饰,是为了防止绳索在器物表面打滑,随后逐渐演变为独特的艺术表达。

国宝“绳文女神”(山形县立博物馆藏,展出时间:10月4日-10月19日)

国宝“中空土偶”(函馆市藏,展出时间:11月1日-11月30日)

本次展览的核心亮点是两件日本国宝级土偶的特别展出—— “绳文女神”与 “中空土偶”。土偶是绳文时代最独特、最具代表性的精神文化遗产,其中近九成塑造为女性形象。考古研究普遍认为,土偶是祈祷母子平安、子孙繁衍、渔猎丰收的祭祀法器。许多土偶在仪式结束后会被故意损坏,可能蕴含着将愿望奉献给神灵或为生者祛除灾厄的意味。

土偶的造型从早期抽象、扁平的小型土偶,逐渐发展为造型复杂、富于动态的立体土偶。许多女性土偶突出隆起的腹部和丰满的胸部,鲜明地体现了对生命繁衍、大地丰饶的崇拜。例如,被称为“遮光器土偶”的一类,其标志性的巨大双眼被认为可能象征洞悉一切的神灵之眼,或是主持祭祀的萨满所佩戴的面具。

展览汇集了五件来自不同遗址的遮光器土偶,形成难得一见的专题陈列:

岩手县手代森遗址出土《重要文化财产 遮光器土偶》(文化厅藏,岩手县立博物馆保管)

左:岩手县丰冈遗址出土《遮光器土偶》(岩手县立博物馆藏)  右:青森县八日町遗址出土《遮光器土偶》(青森县立乡土馆藏,风韵堂收藏)

左:秋田县星宫遗址出土《遮光器土偶》(大仙市藏)右:秋田县藤株遗址出土《遮光器土偶》(东北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藏)

三大时间轴线,系统解读绳文文明

展览通过“绳文的一万年”、“绳文人的一生”和“绳文人的一年”三条时间轴线,为观众构建立体的绳文世界。

绳文时代早期的陶器,多为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的深钵形食具,造型简单,纹饰质朴。到了中晚期,陶器形态逐渐多样,出现了注口土器(用于在祭祀仪式中倾倒液体)、香炉形土器等类别。

陶器纹饰也从简单的绳纹,发展为涡卷纹、隆起纹等更具装饰性的式样。一些特殊的陶器,可能被用于祈祷人丁兴旺、谷物丰收的祭祀活动,体现了绳文人将日常器具升华为信仰载体的能力。

“绳文的一万年” 通过土器、工具的演变及聚落规模变迁,追溯绳文时代的技术发展与社会演进。重点展品包括板状土偶以及彩文漆涂浅钵形土器。

板状土偶(北秋田市藏)

彩文漆涂浅钵形土器(青森县立乡土馆藏,风韵堂收藏)

这些文物展现了从早期绳纹到中期“火焰式陶器”的演变过程,体现了从实用到祭祀功能的升华。

“绳文人的一生”单元通过表现生育、育儿场景的土偶,以及装饰品和实际埋葬的人骨资料,还原绳文人从出生、成长到死亡的生命历程。重要展品包括蹲姿土偶、鹿角制腰饰等。

日本重要文化财产 蹲姿土偶(福岛市藏)

发饰(东北历史博物馆藏)

重要文化财产 鹿角制腰饰(东北历史博物馆藏)

左 :动物形土制品(千岁市教育委员会藏)右:动物形土制品(市立函馆博物馆藏)

第三单元“绳文人的一年” 则通过实物资料、模型、标本和影像等多种媒介,重现绳文人与自然共生的可持续生活方式, 比如渔捞具、蘑菇形土制品。

重要文化财产 渔捞具(东北历史博物馆藏)

蘑菇形土制品(鹿角市教育委员会藏)

据策展人介绍,此次展览不仅是一次文物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次与万年文明的精神对话。通过来自日本北部绳文史前遗址群的珍贵文物,特别是多件国宝与重要文化财产的齐聚,观众将得以亲身感受绳文时代独特的美学意识、精神信仰以及与自然共生的智慧。

展期:2025年10月4日-11月30日

参考资料来源:京都文化博物馆、日本旅游局官网、《日本文化通史》(叶渭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