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智谷趋势 Trend
作者|鹿鹭 申公豹
涨价潮又来了,但这次不一样。
2025,一场史无前例的成本大挪移正在到来。很难有人置身事外。

全国最有钱的城市深圳,最近打算让自来水涨价 13.05%。
目前听证会还没开,不过方案一和方案二,综合价格涨幅是一模一样的。就像成语里的猴子," 朝三暮四 " 和 " 朝四暮三 " 的区别,或许就在于有没有让你选。

〓 图源:深圳发改委官网
而在深圳之前,不少城市已经按下了涨价键。
水费广州涨了 34%,南京涨了 26%,北京一吨水也快要 5 块钱了。
燃气、电也都涨了,2023 年一年,全国至少 52 个市、县上调居民用气价格,基础居民气价(即第一阶梯气价)平均上调 0.256 元 / 方。
" 顺价 " 一词也走进了大众视野。原来有些涨不是涨,而是 " 顺 "。

类似的还有,安徽等地进一步优化峰谷分时电价。以及之前的高铁涨价、广州地铁涨价、大学学费涨价等。
不过,有心人也应该观察到了,一边是水电燃气等必需品涨价,另一边则是手机汽车化妆品疯狂打折。
国补力度,还在持续加强。今年的政府报告提出,要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 3000 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越来越多品类也在纳入范围,汽车家电手机无所不包。
如此反差,透露什么信号?为什么很多东西,一涨再涨?

过去二十年,中国人确实以非常低廉的价格享受到了优质的公共服务。
无论是日常生活离不开的水电气,出行的高铁、地铁,还是大学学费,价格都堪称是世界良心。
比如水价,很多城市就是成本倒挂,堪称白菜价。
据国际水协会的调查,用水 100m³ 以内时,2021 年我国四大直辖市平均用水价格为 0.7 美元 /m³,在全球 173 个主要城市中的排名均位于后 10%。
电价也长期处于国际较低水平。
根据 Global Petrol Prices 统计,截至 2023 年底,我国居民电价平均为 0.531 元 / 每千瓦时,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 58.6%,工业电价也是不到全球平均价的六成。
至于高铁、地铁、大学学费这些,更是跟欧美国家没得比,便宜太多了。无数歪果仁来了,都要喊 amazing!
不过,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羊毛终归出在羊身上。低价的秘密藏着哪里?四个字:土地财政。
低廉的价格背后,其实是巨额财政补贴。高涨的房价里头,其实隐含着看不见的服务成本。
而随着这两年房价下行,卖地价格腰斩,土地财政开始熄火了。2023 年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是 5.8 万亿元,跌破 6 万亿,2024 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跌破 5 万亿,为 4.8 万亿元。
地主手里也没有余粮了,财政压力自然就要上演大挪移。
过去二十年,我们将大量资金投向基建和公共服务,是因为工业化方兴未艾,基建拉动经济的效应明显,有路就有人走,有电就有人用。
如今,随着城镇化完成以及人口老龄化," 补贴换增长 " 的边际效益越来越低,补贴的意义也越来越小。
2023 年燃气调价时," 顺价机制 " 这一专业术语首次进入公众视野。通俗的说,是让水电燃气等公共服务价格逐步市场化。
有专家就点评说,这是" 过去靠输血维持低价,现在要自己造血活下去 "。
补贴时代,正在和我们说再见。

除此之外,物价上涨其实也符合当下一个重要的方向——拉动内需。
当前经济的现状是一边不少企业在价格战中卷生卷死、裁员降薪,一边是居民对前景悲观,捂紧钱包不敢消费,导致内需不足,相互影响陷入恶性循环。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 2 月份 CPI 同比下降 0.7%,ppi 同比下降 2.2%,并不乐观。

〓 图源:国家统计局
想要打破僵局,让物价温和上涨是办法之一。
简单来说,当市场普遍感受到 " 价格触底反弹 " 的信号,商家看好未来市场,觉得能赚到钱,就会扩大投资、增加招聘,老百姓有了工作,收入增加,也就愿意消费,也就形成了 "企业赚钱 - 扩大生产 - 居民增收 - 敢于消费" 的良性循环。
央行去年 2 季度就说 " 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 ",到 4 季度就是 "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语气越来越重。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目标,定在了 2% 左右,也充分说明了国家对物价适度上涨的重视。
高铁、燃气、水电这些刚需行业,率先有动作,其实也是撬动 " 物价温和回升 " 的杠杆。
天风证券的测算结果就显示,水电燃气价格上涨 4%、6%、8% 将分别带动 PPI 同比增速上行约 0.5、0.7、1.0 个百分点。
今年我们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 3000 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这个规模可比 24 年翻了一倍。同时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的品种也扩大到了 12 种,覆盖范围还会进一步扩大到农村。

与此同时,各大银行还贴心地准备了 " 消费贷 ",部分消费年化贷利率也降到 "2 字头 "。个人消费贷款自主支付的金额上限也从 30 万元提高至 50 万元,主打的就是一个买买买。
大力提振消费,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有助于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

本轮深圳水费调整方案中,官方计算了涨价后对居民用户的影响:
如果是一家四口,按第一梯队最大用水量计算,月均增加支出 5.9 元,算下来一天两毛左右。对于低收入人群,方案也有保障。
应该说涨幅不算大。但更重要的是背后的意义深远。它意味着上一个公共服务免费或低价的时代,进入尾声了。
从深圳方案来看,今后的公共服务将偏向 " 谁享受谁付费 ",基本额度保障基本使用,基本额度外的超额部分使用成本将直线上升。
这次水价的 " 温和调整 ",既是对过往发展模式的修正,更是面向未来的探路。
虽然人们直觉上不喜欢物价上涨,但从历史上来看,消费者物价指数高的那些年份,往往是就业更兴旺、经济更繁荣的阶段。
反过来说,邻国日本 " 失去的三十年 " 正是长期通缩伴随 GDP 停滞、失业率上升,企业压缩投资,影响至今。
正因如此,温和通胀其实有利于经济发展。尤其是在当前地方政府债务缠身的背景下,如果能保持合适的 cpi 通胀率,随着时间的发展,物价上涨能够有效稀释债务,缓解偿还压力。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 促进物价温和回升 " 都会是一个长期的政策导向,降准降息也会继续进行。
去年年底,我国住户人民币存款余额就已经达到了 151 万亿元。今年前两个月,人们还在疯狂存款,人民币存款增加 6.13 万亿元,相当于全国人民每天往银行存 100 个小目标。
消费和投资的意愿下降,有钱宁愿存在银行吃利息,长期来看并不是一件好事。
只有当躺平的钱重新活跃,经济的活力才能够被激发。
参考资料:
1. 且挣扎,一些女性选择入狱
2. 金融界:公用事业涨价:定价机制、原因及对通胀的影响
3. 刘晓博说财经:气价、电价、水价、高铁票价 ……
4. 堵钱眼的申公豹:有没有发现,2025 年很多东西又开始涨价了?
5. 深圳花木兰:暴涨 13%,深圳这是要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