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一大早,中华艺术宫的上海美术馆前排起长队,观众们正翘首等待入场参观“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想一睹800余件广东美术经典作品的风采;当天晚上,广州粤剧院在宛平剧院上演新编粤剧《双绣缘》上座率突破九成,谢幕时的掌声持续近十分钟;同一时间,上海文化广场里,舞剧《英歌》的铿锵鼓点与观众呐喊彼此交织,气氛热烈,这已是该剧今年第三次来沪演出。

从醒狮、英歌的民俗表演到美术大展的笔墨对话,从粤剧芭蕾的舞台呈现到杂技剧场的跨界创新,大湾区艺术以集群之势登陆长三角,不仅创下亮眼的观演数据,更引发上海观众的情感共鸣。

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期间,这样的场景在申城各处上演。上海观众对岭南艺术的热情,并非偶然的文化邂逅,而是深植于百年来两地共振的文化姻缘与艺术共鸣。近代以来,作为中西文化碰撞的两大前沿阵地,广州与上海形成了“南南响应,海粤共兴”的文化格局,为今日的交流埋下深厚伏笔。

高剑父《东战场的烈焰》

岭南画派与上海渊源甚深。1912 年,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相继抵达上海,在四马路惠福里创刊《真相画报》,首次亮出“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旗帜。这份主张恰与海派书画“雅俗共赏”的革新精神不谋而合。

1932 年 “一・二八事变”后,高剑父在沪创作的《东战场的烈焰》,以战争废墟为题材,突破传统中国画的意境营造,转向记录时代情绪,成为本次美术大展的重磅展品。

岭南画派的家国担当与海派艺术的世俗情怀虽各有侧重,却同样以 “破传统桎梏” 为使命,这种精神共鸣构成了双城艺术交流的核心纽带。

上海是粤剧粤乐的文化飞地。20世纪初,粤剧随洋行入沪的30万粤人登陆上海。随着旅沪广府人数的增长和粤帮经济实力的崛起,1919年上海大戏院聘请以李雪芳为台柱的广东戏班“群芳艳影”来沪演出,掀起了上海滩的粤剧演出热潮。

粤剧在上海栖息发展,并从其他艺术形式中吸收到大上海十里洋场的多元文化氛围,在粤剧进入城市进入剧场的艺术革新中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粤乐,即广东音乐也借助上海的唱片工业走向全国,吕文成的《步步高》、何柳堂的《赛龙夺锦》通过百代唱片公司的录制发行,成为上海市民耳熟能详的旋律。

这种历史积淀,使得上海观众对岭南艺术天然怀有“老友重逢”的亲切感。

从“勇立潮头”到“开放变革,“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对岭南美术从洋画运动萌芽。到当代多元探索的百年文脉进行了清晰梳理。其中,特别策划的“山月常明”“松风三境”匠心独具,对关山月《漓江百里图》、黎雄才《松瀑图》进行个案研究,展现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追求,很好诠释岭南名家的艺术坚守。

无论是1917 年高奇峰创作《松猿图》中暗藏的政治隐喻,还是当代艺术家集体创作的《金色湾区》描绘大湾区建设图景,都体现出岭南画派“笔墨当随时代”的精神传承。

如果说美术大展是百年历史的回望,那么同期上演的舞台剧目则展现了岭南艺术的当代活力,《双绣缘》《英歌》《家园》《站台》等作品以不同维度的创新实践,征服了上海观众。

这份热度背后,既是岭南文化“其命惟新”的基因密码在当代的鲜活演绎,更是广州与上海跨越百年的文化姻缘在新时代的深情延续。

粤剧《双绣缘》剧照

粤剧《双绣缘》以世界非遗粤剧为骨,以国家级非遗广绣为魂,通过双生双旦的叙事结构,将广绣技艺与粤剧程式融为一体,既有古典传奇机趣的延续,又有现代价值观念的传递,在唯美纯净精巧的舞台观演体验中呈现出新质的审美元素。

舞剧《英歌》剧照

观众对舞剧《英歌》的“热血共鸣”,源于对非遗文化的现代表达,将潮汕英歌与家族叙事结合,舞台上既有刚健有力的集体舞段落,也有融入潮汕木雕、铁枝木偶元素的细腻场景。这种将地域符号升华为民族情感的创作,让岭南文化超越地域界限,引发普遍共鸣。

芭蕾舞剧《家园》剧照

芭蕾舞剧《家园》的跨界实验,展现了大湾区的包容特质。将粤剧水袖、南拳招式融入芭蕾足尖艺术,群舞段落以芭蕾队形再现岭南醒狮的灵动。这种“中西合璧”的尝试,恰是岭南文化“折衷中西”基因的当代延续,与上海作为中西文化交汇地的城市特质形成呼应。

杂技剧场《站台》破圈创新,既继承传统杂技精髓,又借鉴新马戏的国际理念,将失重、飞行等杂技元素与现代舞、戏剧结合,以站台隐喻人生抉择,让传统杂技突破技巧展示的局限,拥有了人文思考的深度。这些粤派舞台新作不固守传统形式,萃取岭南文化的精神内核,以当代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重新演绎。

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鲜明呈现出大湾区文艺界坚守文化根脉的创新表达。岭南画派 “折衷中西” 的传统在《家园》的芭蕾跨界中延续,广绣、英歌等非遗元素在《双绣缘》《英歌》中获得现代表达,证明传统不是包袱,而是创新的富矿。这种“守正创新”的思路,让岭南文化既有历史厚度,又具当代活力。

通过文化周的举办,两地构建起双向互动的交流机制。本次文化周并非单向的“文化输出,而是粤沪两地的深度对话,联合策展、人才交流协议,共建共享让文化交流从一次性活动升级为长效合作。

大湾区文化周精准对接受众的审美需求,无论是美术大展的数字化体验,还是舞台剧目的年轻化表达都精准把握了上海观众的多元需求,让岭南文化、湾区出品成为眼光好、品位好、热情高的沪上观众的心头好。

从高剑父在沪创办《真相画报》,到今日大湾区艺术集群登陆上海;从广东音乐风靡申城,到《英歌》《双绣缘》引发观演热潮,岭南文化与上海的缘分跨越百年,历久弥新。这份缘分不仅是地域间的文化交流,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不同土壤中生长、交融、升华的生动见证。

(罗丽,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