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多名云南大学学生称,《红舞鞋》剧组在云南大学取景拍摄过程中,将一只校园猫撞死。校园内限制时速10km,有很多同学质疑当时车速过快。

10月23日凌晨,涉事剧组发布致歉声明:剧组承担全部责任,涉事司机已引咎辞职,不再继续于剧组任职;剧组会妥善安排后续拍摄工作,在拍摄过程中建立有效的校园动物保护机制,对拍摄相关区域开展小动物活动安全排查;剧组将以小猫小橘子的名字成立基金,专门用于云南大学校园内流浪动物喂养、看病、绝育等事宜。

这件事引发了广泛关注,甚至上了热搜,或许也令当事方意想不到。在外人看来,“撞死流浪猫”谈不上多么严重,但一到校园场景,事情就不一样了。

校园里的流浪猫(很多学生拒绝说是“流浪猫”,而是他们共同喂养的“校园猫”),很多时候已经内化成了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这些小动物往往成了校园生活的温柔角落,见证了学生们从入学到毕业的人生过程。它们陪伴着深夜自习、午后散步,甚至被拍进了毕业照、写进了校园公众号。对于许多师生而言,它们不只是猫,而是情感的寄托、生活的组成、共同的校园记忆,更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章节。

很多学校很珍视这些小动物,也有专门的救助团队,而这些动物一旦离去,还会引发校园层面的纪念。比如2016年10月,山东某高校一只蹭课猫在校园内被电动车撞击身亡,学校官方微博随后发文悼念,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这次事故会引发众多学生的反弹。

客观来说,剧组的这次事故并非故意,但至少也敲响了警钟:当外部团队进入校园时,更要遵守管理制度,对于花花草草、众多生灵,都要有所关照。

另外不可忽视的是,学生意见的表达,背后也有某种情绪:近些年有不少剧组进校园取景拍摄,这对于展现校园魅力、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当然有帮助;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冲突,很多过于轻率的举动,就会被视为一种“不尊重”。

2023年时,有网友称有剧组在校园拍摄时,疑似用激光笔驱赶学生,引发高度关注;2022年时,有学生反映自己的无人机被剧组工作人员砸落,事后剧组致歉;而在2016年时,还有剧组被曝出,在校园拍戏时与路人发生冲突;而在更早前,甚至有剧组被学生质疑破坏了百年老楼等等。

客观来说,很多事件未见得是剧组有意的侵扰与破坏,他们可能是出于一种常见的“秩序维护”和“拍摄需要”。

但大学校园毕竟不是无人的片场,这里是师生共同的生活区域。校园的秩序与氛围,是由学生、教师、建筑、自然与历史共同构成的,因此校园也是有“生命”的。当剧组进入这样的空间,就意味着一种“外来力量”的介入——若缺乏敬意与沟通,对校园的鲜活生态缺乏关照,那么任何疏忽或是僵硬措施,都可能被视作对这份共同体的冒犯。

所以,这些事件表面上是偶发的摩擦,实质上反映了公众对“校园使用权”的重新思考。剧组应当明白,校园并非单纯的背景板,而是一种具有精神延续性的公共空间,师生乃至校园猫,才是这里的“原住者”。当剧组进驻这些空间时,更应尊重校园独有的生活秩序与文化氛围,尽可能地以温和和体贴的方式融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滋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