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岁独居老人汤志财眼下住的房间,拥有一整面面向农田的大落地窗,秋阳透进来,房间晒得暖烘烘。

这几年,汤志财将自己的宅基地以年均数万元的费用租给村里,“盘活”迎龙村“恋链轻舍”民宿度假村项目,助力乡村文旅发展,而汤志财自身以每月约1500元的费用,住进位于上海奉贤柘林镇的“椿萱庭”宅基养老点。此处离他的“老宅”不远,乡邻依然在旁,吃饭、就医等还方便了很多。像这样的“椿萱庭”,全镇目前已有6家,还有4家也即将正式运营。

2025年10月22日,上海奉贤,汤志财在“椿萱庭”宅基养老点的房间。 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邹佳雯 图

迎龙村“恋链轻舍”民宿度假村。

重阳节到来前,10月22日下午,在“沪社精彩 乡约奉贤”沪上社会组织媒体开放日(奉贤专场)活动中,澎湃新闻记者实地走访奉贤柘林镇。在“椿萱庭”宅基养老点,记者除了见到汤志财正在体验的沪郊农村养老新模式,还看到了更多社会组织服务于老人的或创新或暖心的举措。

当日的“椿萱庭”十分热闹。在一楼,被称为“车间主任”的汤阿婆正忙着做迎龙方糕,筛粉、填模、压字,码成“情暖九九 爱在重阳”的字样,分给在座的老人们吃。“最近重阳,我们村的方糕销路很好,卖爆单了,来不及做。”迎龙村党总支书记、主任李天舒笑着说。

汤阿婆等正在做方糕。

老人们并不全部住在此处,但也把这里当作“公共客厅”,喝茶吃糕,说说笑笑;二楼,上海奉贤区南塘戏剧社的老师正带着另一批老人唱沪剧,戏剧社日常还会将本土故事搬上舞台,用戏剧语言传承乡土文脉,用“戏说”把政策唱给村民听,有趣又有效。

而在楼外,上海奉贤区金海拾光公益服务社的负责人郑瑜在忙着给老人拍照,照片不仅立等可取,还附赠了相框,老人们颇有些“即时满足”的快乐,互相交换照片欣赏。

郑瑜是一名退役军人,2013年在居委会工作走访困难群众时,他发现有老人没有一张留给子孙后代的像样照片。也是在那一年,他开始带领自己的“拾光”团队,深入奉贤的村舍、养老院、小区等,有时也会跑到外区、外地,为老人们提供公益拍照服务,累计已拍下2万多张照片。“即使智能手机已经普及,但在一些村庄,一些老人拍照片的机会仍很难得,手头有实体版照片的更少。”郑瑜说。

“拾光”团队正在给“椿萱庭”的老人拍照。

郑瑜记得,他曾经拍摄过的老人,有些把照片当作了遗照;有些老夫妻一同请他拍照,末了告诉他,这是夫妻二人结婚以来唯一的合影相片。“最初我拍摄照片后不会立等打印,但有次等洗印出来后,发现老人已经过世,成了我很大的遗憾,就自费买了相片现场打印机;后来又有一次,我发现老人把打印出来的照片放在塑料袋里,袋子放在灶台,上面沾了一层厚厚的油污,我又看得很难受,就决定尽量给他们配相框。”

郑瑜介绍,如今他们团队有近四十人,除了拍照,还在探索为农村老人送戏等活动形式,团队曾经获得上海市新时代志愿服务资金扶持“十佳”重点项目,上海市第三届“蓝天至爱计划”重点扶持项目等,“看到老人开心的笑脸,对我就是很大的满足。”郑瑜说。

当日,来自奉贤四团镇的“四团阿姨”们也赶来了柘林镇,她们是来自上海奉贤区一点公益发展中心的志愿服务公益团队,志愿者平均年龄有58岁,在七年时间里,叩响了十二万次老人家门,服务超过六百位高龄与有需老人。该中心在乡村养老服务方面做出了智慧化的尝试,聚焦农村高龄、独居老人的需求,借助数字化工具,开展血压监测、居家安全照看等日常关爱服务,并将相关信息通过系统平台及时反馈给老人亲属及村居委,形成“一次上门,多方响应”的服务闭环。

56岁的朱阿姨告诉记者,自己在中心待了超过五年,风雨无阻地每周走访几位老人,对老人嘘寒问暖、量量血压等,老人对自己也非常亲热,“有次量一个老太太的血压,一看数字高得吓人,家里小孩一时间赶不过来,但马上打电话到村委会请求了帮助,所以我觉得我们是在做实事。将心比心,想想自己老了,也有人这么关心我们的话,那多好啊。”

奉贤区小时光文化促进中心推出的“蔬花果篮”。

除了提供养老服务,在助力沪郊乡村振兴等方面,社会组织们也“各显其能”。比如,奉贤区迎龙公益服务社近年来组织村民从河道保洁等环境长效治理开始,逐步参与到“体验式”生态旅游项目,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奉贤区小时光文化促进中心将乡村零散自留地变为融合生态与经济的“宝贝田”,探索“花菜共生”生态模式,成功发动本地村民成为“菜队长”志愿者,既打造了美丽的乡村庭院,也催生了“蔬花果篮”特色品牌,走出了一条助力农户增收创收的“可食可赏”新路径。

奉贤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主任程雪峰介绍,截至2025年10月,奉贤区共有社会组织801家,其中社会团体174家、民办非企业单位627家,覆盖教育、文化、科技、环保、社会服务等多元领域,并形成了独具奉贤特色的“贤社荟”社会组织品牌,带动各类公益力量在乡村振兴和新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