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肖瑶
发自合肥
编辑 | 黄茗婷
以人物为经纬
编织中国社会变迁图谱
2025 年夏天,一则名为《制定伴侣动物保护和管理法》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案在网上传开。提出者是连续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以及与他联合的其余 31 名人大代表。这个于今年 3 月提出的议案指出,我国现有法律对伴侣动物管理处于 " 碎片化 " 状态," 虐待、遗弃、非法交易等问题频发,建议通过立法明确饲养者责任、规范繁殖交易、建立流浪动物救助体系,并将虐待行为纳入法律惩戒范围 "。
2025 年,是赵皖平为推动实施动物保护法案而奔走呼告的第八年。
早在 2017 年,赵皖平首次作为人大代表呼吁动物福利立法。此后,2019 年、2020 年、2021 年与 2023 年,他分别提出《反虐待动物法》《动物保护法》和 " 将虐待动物纳入治安管理处罚法 "" 将善待动物纳入文明城市评比标准 " 等建议。

赵皖平
尽管在制度层面还没看到具体成效,但意识走在了前面,目前关于动保立法的观念,已在互联网上形成共识。3 月 18 日,公众号 " 呼吁动保立法 " 发布了一篇邀请读者投票选择是否支持《伴侣动物保护和管理法》的帖文,截至本文发稿时,支持票数已超过 131 万。
赵皖平是个长期主义者,他说," 很多工作还是要久久为功 ",他已经做好了稳中求进的心态准备。9 月,南风窗在安徽省农科院见到了赵皖平。他有一种古典动画人物的气质,即将迈入天命之年的他,两鬓微白,但面色红润,爱笑,大步流星,嗓音洪亮,隔老远就听见他的声音从走廊尽头灌进来。
如今,赵皖平的人大代表任期还剩三年。他说,会将动保立法的事业推行到生命结束,尽管当下距离自己理想中的社会还很远,但 " 只要我还活着,就会去做这件事 "。
2017 年的一天,赵皖平散步路过一个生活区,偶然看到几个小学生正在虐待流浪猫。他们用树枝抽打猫," 想把猫弄死 "。赵皖平至今仍记得那些小孩脸上的神情,很冷漠,猫叫得越惨,他们越兴奋。
"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你怎么教育他(她),他们就成为什么样子。" 赵皖平觉得,对待动物残忍的孩子,本质上缺乏的是基础的生命教育。而对未成年的生命教育,不仅应当是家庭的责任,也应是整个社会、法治系统的义务。
也就是这一年,赵皖平第一次作为人大代表呼吁为动物福利立法。
当时,他面临着不少质疑甚至反对。" 赞同的声音少,更多的是不解、好奇。" 赵皖平说,当时的社会氛围不似现在,宠物在城市生活里的重要性与舆论关注度都不如当下,一些人向他表达不理解:" 人的问题都还有这么多没解决,你想保护动物?" 还有领导找赵皖平谈话,认为他作为一个农业单位的领导,应该把精力集中放在发展粮食经济和农业科技方面,而非什么猫猫狗狗。
最终,赵皖平的提议并未在社会层面产生任何实质影响,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就像在池塘里泛出了一阵涟漪 ",过而无痕。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和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国鼎律师事务所主任朱列玉建议制定反虐待动物法 / 图源:中国长安网
当时不止赵皖平,社会各界都有人士开始呼吁为动物保护立法。比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的钱叶芳教授,就是从 2017 年开始系统性关注国内动物保护相关法律,持续呼吁成立专门的动物保护法;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国鼎律师事务所主任朱列玉,也是从 2017 年开始提交相关建议,呼吁制定反动物虐待法。在那两年,有不少新闻报道,以虐待、虐杀动物作为反面案例,探讨对动物生命权益的重视,是否应该在道德尺度之外,进入法律保护范畴。
自 2017 年往后,赵皖平每一年都会提交动物保护相关议案。2021 年 3 月,他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建议," 将虐待动物纳入治安管理处罚法 ";2023 年,赵皖平分别提出了 " 严打猫狗肉屠宰销售和消费 "" 将善待动物纳入文明城市评比标准 " 和 " 建议严厉制裁滥杀滥捕虐待动物行为 " 等建议。那一次,有关部门联系赵皖平,委婉而模糊地告诉他,"(我们)正在研究 "。
八年来,大部分建议最终只是一次次激起了无足轻重的涟漪,但赵皖平不死心,他像在一条明知尽头是墙的轨道上一遍一遍行驶,被打回来了,加满油,再来一遍。
唯一一次有点成效的建议,是赵皖平在 2024 年 3 月 5 日提出《关于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教材的建议》。两会过后没多久,教育部就做出了反馈,将 " 生命教育 " 的相关理念,纳入了中小学劳动课的内容。

中小学劳动课中的 " 流浪动物救助 " 内容 / 图源:武汉市小动物保护协会
虽然不是义务教育里的必修课内容,但赵皖平已经受到极大的鼓舞。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和制度,或许暂时无法作出太大改变,但社会与个体层面的文化、观念与教育问题,是可以通过人的努力去推动的。
但仍有一些观念水位的高低不一,短期内难以改变。比如一些地区有吃狗肉的习俗,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饮食文化,因此,赵皖平曾收到不少投诉。
议案几乎年年受挫,让赵皖平不禁反思,自己的设想,是否太过 " 理想化 "?
目前,我国关于动物保护的法律原则,主要还是依据动物的不同类型与功能来划分。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是通过保护野生动物来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则是通过规范农业生产领域的畜禽养殖、交易等环节,保障人类的食品安全。
那么,那些既不作为食物,也不属于珍稀动物的猫、狗等宠物呢?在现代社会,它们并未得到任何法律保护,只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里被认定为个人财物,明确宠物主人在宠物遭受伤害时的索赔权。
赵皖平看到一个让人欣慰的趋势——这些年,社会层面开始出现更严格的道德期待和民间约束力。比如,对虐待猫狗的公众谴责更为普遍、强烈。比如," 一些地方开始推行文明养宠条例,从规范养宠行为、维护公共卫生等方面入手,推动社会对动物权益的重视 "。

近年来,社会层面开始出现更严格的道德期待和民间约束力 /《小喵的秘密》剧照
" 社会进步达到一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就是让所有生命的死亡都可以不必经历痛苦。"
这种对生命权益的尊重,较早地出现在畜牧业。1989 年,赵皖平进入安徽省农业厅工作,2008 年到 2016 年,他转到农业厅下属的安徽省畜禽资源保护中心,主要与作为畜牧产品的动物接触。前前后后加起来,他一共在农业战线上工作了整整 36 年。
在关注全球畜牧业与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赵皖平逐渐接触西方 " 动物福利 " 的概念。
" 动物福利 " 的概念在欧洲发展较早。1916 年,丹麦通过动物福利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法律上 " 承认所有动物都是有情众生 " 的国家。2019 年,瑞典通过一部《动物福利法》取代了 1988 年动物福利法案,引入允许动物表达自然行为的要求,且尽可能保护动物免受不必要的痛苦,比如用镇静剂代替血腥的屠宰。
赵皖平亲眼见过,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为了食用而蓄养的牛、猪," 死的时候不用刀,用瞬间电击 ",不给动物放血,在感受不到痛觉的情况下,生命结束了。

《万物生灵》剧照
一次,赵皖平还在美国听说一个概念,叫 " 限位栏 ",即法律规定鸡的笼子大小,必须满足它将整个翅膀伸开的宽度。为什么要重视 " 动物福利 "?在赵皖平看来,这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人类的最终福祉。" 让奶牛快乐了,它们就能产更多的奶,给人类提供更健康的产品。让鸡更快乐,它们才能产出更优质的鸡蛋。"
此外,一些动物可能在遭到侵害时应激," 一旦应激,动物身上就可能产生某些毒素 "。赵皖平认为,这是动物的一种自我保护,也是对人类的某种警示。因此,即便是为了人类餐桌而养殖的牲畜,也应当尽可能保证它们的体面和健康。
为了更高效率、更安全的食品所做的努力,最终会指向一种根本的生命主义,其他非食用动物是否也是如此?
赵皖平开始思考,随着年轻人喂养宠物的数量逐渐提高,社会舆论层面对宠物的关注度也水涨船高,他逐渐意识到,以猫、狗为主的宠物,已经成为现代人不可忽视的一种陪伴 " 工具 "。动物当然是生命,但如果强调其功能性,会不会在实操层面,更容易被法律看见?
赵皖平见到许多其他国家与地区都对家养、流浪动物实行合法且严格的保护。比如在中国香港," 抛弃家养动物是要罚款的 "。根据香港法例《动物售卖条例》,遗弃犬只最高可罚款 1 万港元并监禁 6 个月,虐待动物更面临 20 万港元罚款和 3 年刑期。

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的联盟救助基地中收留的流浪猫 / 图源: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
不过,中国现行法律里是没有 " 生命权 " 这个成文概念的,只有对人权及人的生命健康权益保障。除了野生动物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其他家养动物,在法律属性上则仍然为财物。
" 在执法层面,我们现在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就是无法可依。" 从法律上,只要动物在性质上仍然属于 " 物 ",就难以约束人的行为。赵皖平认为,自己不断提出建议与议案的终极目标之一,就是将 " 生命权 " 这一概念,纳入整个中国法律体系与法治思维里。
" 一个人杀掉了自己的宠物,按理说不会进入治安处罚或刑事处罚,因为不管怎么讲家养动物都是你个人的财产。但如果有了生命权,它就不再是一个普通的财产,而是有了生命权的财产,和处理自己家的冰箱这类无生命物件就是不一样的了。"
法治逻辑很简单,小学生都可以理解," 对生命的不合理剥夺,就是应该付出代价的 "。
在赵皖平看来," 人们呼吁保护小动物的生命权益,我觉得不能简单地讲,说什么年轻人不愿意养小孩,不愿意结婚,我觉得本质上这是一种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这永远是我们人类文明的一个最高主题 "。
无论是减少畜牧动物死去时的痛苦,还是加强对城市猫狗等宠物的健康与安全保障,都是一个文明社会尊重 " 生命权 " 的体现。" 凡是一个生命主体,TA 的生命权利和生命尊严就应该得到社会尊重。"
在 2025 年与 31 名代表一同提出的建议里,赵皖平首次将 2017 年的 " 福利动物 " 一词,改成了 " 陪伴动物 ",把范围缩窄到了对人类具有明确陪伴作用的范畴,比如 " 精神寄托和慰藉 " 等情感需求。
这是将 " 对人类有用 " 放在了构思出发点上。赵皖平坦言,年轻人大都希望社会对动物的保护,是基于一种 " 生命平等 " 的考量,是因为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
" 但不能那么‘ romantic ’。" 赵皖平摆摆手," 那种想法虽然好,但太不现实 ",事情要一点点做,要结合国情和国家现阶段的发展重心,提出相对有可预见性的措施建议。因此,他调整方案的总体方向,是 " 越来越细化 ",抱着 "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 的信念,他希望把一个宏大的理想,细分成眼前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具体步骤。

上海外滩,遛狗的市民 / 图源:视觉中国
随着宠物经济的兴起与年轻人的观念转变,赵皖平看见,至少在舆论层面,人们对遗弃、虐待宠物的容忍度越来越低。2025 年 6 月,某事业单位考生被曝出曾因虐猫受到大学的警告处分,因而被取消了录用资格。
在赵皖平看来,这多少代表了某种官方态度," 至少说明他们认为,虐猫侧面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水准 "。
赵皖平自己也养宠物。两年前,朋友送给他一只雄性布偶猫,水蓝色瞳孔,名叫乔治。如今,乔治已长到 14 斤,成了一只毛色光滑的 " 小卡车 "。半夜,乔治上了厕所,会叫醒赵皖平给它铲屎。这是赵皖平自己惯的,为了不让小猫身上留下气味,只要条件允许,他总会在乔治上完厕所后的第一时间去铲屎。

《小喵的秘密》剧照
这些年,赵皖平越来越清晰地感知到,人对待小动物的感情,除了强者对弱者的怜悯和照护责任,很多时候是人离不开宠物,而非宠物离不开人。与乔治逐渐建立感情的过程中,赵皖平发现,自己渐渐对小猫生出了家人般的牵挂。离开家出差几天,他必须每天看到它的视频,妻子都忍不住评价他,对乔治的爱意有时候 " 就像当初对女儿那样 "。赵皖平的女儿今年已经 28 岁了。
在赵皖平看来,一切以人的基本感情为出发点,尊重人活在社会上对情感与尊严的基础需求,就是根本的人本主义,也有利于更长足的生命教育。
人类培育出一些动物用以食用和销售,但当一个生命被诞生出来,我们是否能保证它无须忍耐不必要的痛苦?与此同时,另一些动物误打误撞地在城市里生活,或被人类圈养以用作陪伴,我们又能否保证它们拥有生命最基本的尊严?

《爱猫之城》剧照
赵皖平的理念是,许多事情都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 " 久久为功 "。事实上,借由网络,他被年轻人知道的名声,也是依托于此。比如,除了动物保护法,他还多次提出 " 将春节法定假期由 3 天变为 4 天 " 的提议。他的出发点同样基于大多数群众的基本诉求,"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也是与家人团聚的日子 "。
2024 年 11 月,《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自 2025 年 1 月 1 日起,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增加 2 天,其中春节、劳动节各增加 1 天。" 实际上这就是一种进步 ",赵皖平笑嘻嘻地,他不去想这些切实作用于普通人的改变是否与自己有关,但当改变发生的时候,他会忍不住高兴,面露笑容。
这种自己感受到的由内心深处流露的欢欣和安慰,是赵皖平持续去做一件事的核心动力。在这些朴素的感情推动下,他不觉得受阻是一件值得沮丧的事。
" 长远来看,对动物的保护,一定会体现一个民族的文明高度。" 赵皖平知道,路还很远、很长,想要抵达最终理想化的境况,他粗略估测," 可能还要 50~100 年 "。不过," 我只要活着,我就会做 "。赵皖平做好了自己这辈子不可能看见那一天的打算,但推动动物保护这件事,是一项必须去做,且毕生不弃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