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正式发布。其中,房地产相关的表述置于“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部分,明确提出要“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表述传递出多重关键信号:标志着房地产定位从单一的民生保障或经济刺激工具,升级为与促进消费、扩大投资、推进新型城镇化等国家战略协同联动的关键环节。同时,房地产高质量发展要通过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满足人民群众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居住需求。未来政策方向上,将向供给-需求-运营全链条升级、城乡区域协同发展、平衡民生属性与市场功能的方向调整,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型。

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融入“保障和改善民生”框架

克而瑞地产研究中心指出,与以往历届四中全会或将房地产隐含于宏观经济论述中(如十六届、十七届),或侧重于法治保障(十八届),或明确为“住有所居”的民生底线(十九届)相比,二十届四中全会的表述发生了深刻转变,将“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系统性地融入“保障和改善民生”框架,将其作为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这一变化标志着房地产的定位从单一的民生保障或经济刺激工具,升级为与促进消费、扩大投资、优化区域布局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等国家战略协同联动的关键环节,凸显了中央构建发展新模式、促进房地产行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决心。

在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看来,房地产的表述放在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中,这与全会公报中有关十五五经济增长动力有关,一是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二是存量住房更新换代的需求,比如老旧小区改造,这部分需求也是保障和民生的范畴。

同时,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长认为,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房地产高质量发展”,标志着行业发展已明确进入下一个阶段,即从规模扩张转向聚焦于提升品质与内涵的新发展阶段。

今年10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董建国表示,“十四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决策部署。这是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构建新模式是为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房地产高质量发展归根到底是要让人民群众住上“好房子”。

住建部指出,发展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指导各地全链条提升住房标准、设计、材料、建造、运维水平,首先把保障房建成“好房子”,同时,不仅将新房子建成“好房子”,还要将老房子改造成“好房子”。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好房子”新国标——《住宅项目规范》已正式实施,该标准有14项提升,比如层高从原来2.8米提高到不低于3米;4层以上的楼都要加装电梯;对楼板隔音要求降低10分贝等。

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司长姚天玮此前表示,建“好房子”不等同于建“大房子”“贵房子”,而是要通过好的设计、好的施工、好的材料、好的服务等,解决居住中的痛点问题,全面提升住房品质。不同地区、不同面积、不同价位都应当有不同的“好房子”。同时,建设“好房子”,不仅为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还能释放出“扩内需”“促消费”的巨大潜能,为建筑业、房地产业转型发展开辟新赛道。

张波认为,在高质量发展理念的推动下,未来房地产市场在住房品质提升上,将不再仅仅是面积的扩大,而是围绕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等维度,进行一场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深刻变革。对企业而言,竞争赛道将从规模、速度和价格,转向产品力、科技力和服务力的比拼,未来房地产市场的品质提升是一个覆盖新房和存量房、涉及硬件和软件的系统性工程。

中指研究院分析认为,“十五五”时期,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好房子”建设均将是房地产发展重点,相关内容也有望出现在即将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

除此之外,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已经成为未来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10月24日,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郑栅洁介绍,《建议》提出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大力实施城市更新。

中指研究院认为,从“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到“十五五”规划《建议》的“大力实施”,预计在“十五五”时期城市更新也将成为助力房地产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支撑,充分发挥城市更新稳投资、扩内需的综合效用。

房地产市场未来政策会有哪些调整?

克而瑞地产研究中心指出,结合当前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的现状,未来政策调整将呈现三大核心变化:

一是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模式。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的“房地产高质量发展”并非单一维度的品质提升,而是涵盖“供给-需求-运营”全链条的系统性升级:供给端将从“增量开发”转向“存量优化+精准补位”,一方面通过城中村改造、老旧小区更新等方式盘活存量住房资源,另一方面针对新市民、年轻人等群体增加保障性住房、共有产权房供给,形成“商品住房+保障住房”的多元供给结构;需求端将以“人口高质量发展”为牵引,围绕人口结构变化(如家庭小型化、老龄化)优化住房产品设计,例如增加适老化住房、小户型功能性住房供给,同时通过完善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提升住房的综合居住价值;运营端将强化“全生命周期管理”,从“建房”向“管房”延伸,引入智慧物业、社区服务等增值功能,实现住房从“物理空间”到“生活场景”的转变。

二是城乡与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加速形成。随着“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的推进,房地产市场将打破“城市单打独斗”的格局:一方面,核心城市群、都市圈将成为房地产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载体,人口、产业的集聚将带动住房需求从“刚需”向“改善型”“品质型”升级,同时催生城市更新、产城融合等新场景,例如产业园区配套住房、职住平衡社区等;另一方面,城乡融合将推动房地产资源向县域、乡镇延伸,围绕乡村振兴需求,发展乡村旅居、康养地产等特色产品,同时通过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为城乡住房供给提供新空间,形成“城市高质量发展+乡村特色补充”的协同格局。

三是民生属性与市场功能的平衡机制更加完善。从十九届四中全会“住有所居”到二十届四中全会“房地产高质量发展”,政策始终锚定“民生保障”核心,未来市场将进一步强化“民生为本、市场为辅”的平衡:在民生层面,住房保障体系将更加普惠,通过精准识别保障对象、优化申请分配机制,确保新市民、低收入群体等“住有所居”,同时通过“好房子”标准建设(如绿色建筑、低碳住宅等),让普通购房者共享高质量住房成果;在市场层面,政策将通过“稳预期、防风险”引导市场健康运行,一方面遏制投机性需求,维护房价稳定,另一方面支持合理的改善型需求,通过优化信贷政策、简化交易流程等,畅通二手房置换链条,缓解当前市场“二手房挂牌高企、置换不畅”的结构性矛盾,最终形成“民生有保障、市场有活力”的良性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