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夏时报记者刘佳 北京报道
中铁信托核心管理层调整终于落定。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四川监管局发布批复,正式核准李正斌担任中铁信托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的任职资格。这一任命标志着空缺近半年的经营管理核心岗位补位成功。
在业内人士看来,经历年内十余家信托公司密集“换帅”的背景下,中铁信托选择内部成长起来的李正斌接掌帅印,而非引入外部职业经理人,凸显出央企信托“内部培养、专业深耕” 的人才培养逻辑。
掌舵者的“中铁成长路”
回溯此次人事变动,早有迹可循。
今年4月,中铁信托原总经理陈赤转任中铁城投、中铁开投专职外部董事之后,总经理职位出现空缺。
9月23日,中铁信托官方微信披露,李正斌以“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拟任)”身份,陪同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余赞与中铁九局一行开展业务交流,彼时其任职资格尚需监管部门审批核准。
如今,这一任职正式获批,距离他2024年9月刚获批担任副总经理仅一年左右时间,晋升速度也表明公司对其能力的认可。
公开资料显示,51岁的李正斌是一位在财务与信托领域经验丰富的资深人士。他的职业生涯起步于中铁二局机筑处,从会计员做起,历经助理会计师、会计师,逐步晋升至财务部副部长。之后,他又出任重庆垫忠高速公路有限公司财务总监,积累了丰富的企业财务管理实战经验。
进入中铁信托后,李正斌从财务中心副总经理做起,凭借自身实力和专业能力,先后升任财务中心总经理、公司总会计师。目前,他同时担任中铁信托党委委员、工会主席、职工董事职务,深度参与公司业务运营与内部管理。
“李正斌的经历很全面,财务核算、资金管理、战略规划都有涉及,并且熟悉信托公司的运营规则,这种能力正是信托公司转型最需要的。”信托行业分析师柏托对《华夏时报》记者称。
值得注意的是,在担任总经理(拟任)期间,李正斌已开始深度参与公司战略推进。8月15日,他便以拟任身份陪同董事长余赞与中国老龄产业协会等机构开展会谈;9月23日与中铁九局的业务交流中,更明确提出“在项目合作、模式创新等方面发挥好信托优势,让信托更好地服务成员单位的发展”,显示出对央企信托产融协同定位的精准把握。
转型攻坚
事实上,今年以来,信托业已有十余家公司出现董事长、总经理或总裁等关键岗位的人员更迭,行业人事变动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密集化态势。
在用益信托研究员帅国让看来,行业频繁的高管人事变动,与行业面临的转型压力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去年信托行业受托资产规模虽然同比有所增长,但净利润下降明显,行业分化程度加剧。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信托公司通过更换管理层,能够引入全新战略思路,助力化解历史遗留风险,从而更好地契合行业从‘融资中介’向‘价值管家’转型的客观需求。”帅国让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而李正斌接手的中铁信托,正处于转型攻坚的关键阶段。
官网信息显示,这家成立于1980年的信托公司,前身为成都市金融信托公司,2007年更名为“衡平信托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又更名为“中铁信托有限责任公司”,目前注册资本50亿元,综合管理资产规模超过6000亿元,现有员工350人。
该信托公司共有16家股东,前三大股东分别为股份有限公司,持股78.91%;中铁二局建设有限公司,持股7.23%;成都产业资本控制集团有限公司,持股3.5%。
从经营业绩来看,公司转型已初见成效。截至2024年末,中铁信托实现营业收入13.3亿元,同比增长22.24%;归母净利润2.38亿元,同比增长4.4%。截至2024年末,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为5458.71亿元。
(截图自WIND)相较于2023年业绩承压阶段(2023年净利润2.48亿元,同比下降59.26%),2024年营收与利润均呈现恢复性增长。
在信托业务“三分类”监管政策落地后,资产证券化作为资产服务信托的核心品类,已成为行业回归本源的关键路径。
另需注意的是,在10月21日,上交所公司债券项目信息平台显示,中铁信托“先锋16-30号”应收账款ABS获受理,拟募230亿元。此次ABS项目的推进,与中铁信托2025年“转型升级提质年” 的战略定位形成呼应。
与此同时,今年4月在中铁信托召开的2025年工作会上领导层明确提出,要“推进产业金融‘第二曲线’、资本市场等五大重点业务,强化业务研究、运营管理、党建赋能等六大基础保障体系,奋力推进中铁信托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而资产证券化正是连接产业资产与资本市场的核心纽带。
“从基础资产类型看,应收账款ABS的发行直接指向基建产业链的流动性优化,作为中国中铁控股的信托公司,其服务的上下游企业涉及基建工程领域,此类资产证券化产品能有效盘活产业链沉淀资金,与新任管理层强调的‘产融协同’方向高度契合。” 柏托分析称。
北京某信托公司观察人士亦指出,在行业转型深化期,这种依托股东资源、聚焦特色资产的ABS布局,或将成为央企系信托公司突围的重要路径。
随着审核进程推进,这家老牌信托公司如何通过资产证券化业务撬动转型提质,《华夏时报》记者将持续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