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 " 生育津贴直发 " 正加速落地。
国家医保局消息显示,自 11 月 1 日起,全国有 25 个省份生育津贴将直发个人,其中江西、安徽、陕西等省已先行实施。
而越来越多的城市正持续加大力度,推动生育率的提升。
2021 年,四川攀枝花率先探路,给二孩家庭每月发 500 元;今年 3 月,湖北天门把三孩 " 全包 " 补贴抬到 35.59 万元。此后,京沪等一线城市也发布生育补贴措施。
各个城市发放 " 育儿补贴 " 的背后,是各地对出生率下滑的积极应对——生育率的下降不仅影响着城市未来发展潜力,也冲击着城市当前的经济活力。
如湖北省社科院全面深化改革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叶学平就指出,从提振消费角度看,生育带动了母婴产品、教育、医疗、房地产等行业需求上升,形成 " 生育刺激消费—消费拉动经济—经济反哺生育 " 的良性循环。
不过,虽然育儿补贴能在短期内刺激生育率提升,但生育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决策。在生育补贴之外,还应该注重更为完善的托育服务、更为有力的职场妈妈支持环境、更为均衡的教育资源等。
早在四年前,一些三四线城市就已经启动育儿补贴。
2021 年,四川攀枝花率先出手,对按政策生育第二个及以上孩子的本市户籍家庭,每月每孩发放 500 元育儿补贴金,一直发到孩子 3 岁;2022 年,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跟进,对生育二孩、三孩的临泽户籍常住家庭,二孩每年给 5000 元、三孩每年给 10000 元,同样发到 3 岁;最广为人知的是湖北天门市,从 2023 年开始育儿补贴 " 一路加码 ",目前对三孩的补贴合计可高达 35.59 万元,其计划 2024 年至 2026 年投入 3 亿多元用于鼓励生育。
三四线城市率先开始发放生育补贴的因素之一,是应对人口减少带来的直接冲击。以天门为例,2017 年天门出生人口 1.8 万人,随后连年下滑。到 2023 年,天门全年出生人口仅有 6004 人,缩水近三分之二。根据《瞭望》新闻周刊的报道,连续多年出生人口数量大幅下降,给天门带来一连串变化:城区医院产科缩减、乡镇医院产科关停、幼儿园关门、招工难、消费不振,人口老龄化程度也持续加剧。
不仅是如天门这样的三四线城市,一些省会城市、人口超千万的大城市也加强了对生育政策的支持力度。
2025 年 1 月,上海出台政策,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宣布女职工产假及生育假期间,单位缴纳的社保费可按 50% 比例向财政申请补贴;3 月,呼和浩特推出 " 大手笔 " 补贴新政:一孩补贴 1 万元,二孩 5 万元,三孩及以上 10 万元;7 月,北京发布完善生育支持政策的 15 条措施,公租房、公积金、汽车上牌等均向多孩家庭倾斜。截至目前,天津、广州、武汉、杭州、长沙、郑州、合肥、无锡、东莞等城市均已出台育儿补贴政策。
当前,已经有越来越多城市意识到,生育不仅意味着劳动力的增加,也能刺激消费,其经济效益不仅具有长期性,还能立竿见影地显现出来。
今年 7 月,天门市市委书记纪道清在《中国人口报》上撰文指出,从社会发展维度看,人口是城市活力的源泉。从经济发展维度看,一个孩子可拉动未来 80 年左右的消费。
泽平宏观《中国生育成本报告 2024 版》数据也显示,中国家庭 0 — 17 岁孩子养育成本平均为 53.8 万元。这就意味着,每个新生儿的落地,都会带来托幼、教育、购房、保险等链式需求。
克而瑞地产研究也显示,人口出生率与商品住宅成交规模呈正相关。
一个强有力的印证是,很多地方的促生育政策都配套了购房补贴,提升生育率的同时还能带动房地产消费。
天门的育儿政策就配套了购房补贴:二孩一张购房认购券 6 万元,三孩一张购房认购券 12 万元。这一政策极大地激活了楼市。消息称,2024 年,天门促生育政策就带动房地产投资增长 5.9%,财政收入增长 14.1%。
2025 年,更多城市出台相关政策。
今年 4 月,攀枝花继续在育儿政策上加码,对二孩、三孩家庭发放购房补贴,二孩家庭补贴 1.5 万元,三孩家庭 2 万元;同月,武汉出台 " 汉九条 " 楼市政策,对二孩、三孩家庭分别给予 6 万元、12 万元购房补贴,还对 " 卖旧买新 " 的家庭给予契税补贴;6 月,浙江衢州新政更 " 大手笔 ",二孩购房最高可申请补贴 8 万元,三孩家庭最高可申请补贴 20 万元。
2024 年,天门市出生 7217 人,止住连续 7 年出生人口下滑的势头,8 年来首次 " 由降转增 "。较 2023 年历史低点出生 6004 人,增长了 1000 余人,同比增幅 17%。
随着生育率同步提升的,还有常住人口数量。2024 年,约有 8 万在外务工的天门人返乡。天门顺应沿海地区服装产业转移趋势,大力发展服装电商产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配合同步实施的城镇产业 " 双集中 " 政策,进一步增强经济活力。
虽然,目前各地进行了诸多探索,短期内也收获了一定成效,但从政策设计与落地实效来看,部分举措仍存在短期化倾向与覆盖片面等问题,尚未形成支撑生育意愿的长效、系统解决方案。
譬如,近两年来,很多城市提供了大量 " 妈妈岗 " 岗位,但普遍薪资较低,且缺乏晋升通道,不利于女性长期职业发展。
因为 " 妈妈岗 " 不仅是养家糊口的岗位,更应成为母亲实现职业价值的工作。上海最近推出的 " 科妍回归计划 " 是一个较好的探索,今年将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开展试点,面向 40 岁以下、生育后 2 年内的博士或副高职称女性科研人员,遴选 20 人,每人资助 2 万元补贴和 3 万元科研经费。
在托育服务方面,虽然托位数不断增长,质量却参差不齐。截至 2024 年底,我国实有托位数达到 580 万个,千人口托位数约为 4.08 个,较 2020 年增长了约 2.3 倍。但与此相对的是一面增长,一面亏损。
2024 年 9 月,国家卫健委相关报告指出,当前推进托育服务存在诸多问题,如地方重视程度不高;运营成本难降,普惠程度不高;支持措施落地慢,短板弱项多;综合监管不完善,存在安全隐患。
以北京为例,目前北京托位总数达 6.7 万余个,其中普惠托位为 3.2 万余个,不到一半,非普惠托育价格在 6000 元至 8000 元不等,价格仍然偏高,部分家庭负担较重。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育儿政策还出现了 " 重户籍,轻流动 " 的制度安排。许多城市在制定育儿补贴政策时,申请条件通常要求部分家庭成员必须为本市户籍居民,然而,很多城市户口还与房产挂钩,没有房产就无法入户,这进一步加剧了家庭负担。
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靠一次性补贴只能 " 救急 ",唯有把住房成本、职场歧视、托育短板、教育焦虑等系统性痛点逐项拆解、同步改革,才能持续释放生育意愿,让 " 想生 " 真正变成 " 敢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