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秦枭 北京报道

在最近由美国城堡证券(Citadel Securities)组织的一次活动中,英伟达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发表了一番引人注目的言论。他指出:" 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经从之前的 95% 骤降至 0,目前我们已经完全退出了中国市场。"

这一市场份额的戏剧性崩塌并非无迹可循的偶然事件。在《中国经营报》记者的采访中,多位行业内的专家和分析人士都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他们认为,美国不断加强的出口管制政策是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这种政策不仅使得英伟达错失了预计高达 500 亿美元的中国商机,而且还在全球算力产业的版图上造成了一个显著的缺口。在这一缺口之下,中国的本土芯片制造商正在加速行动,填补了空白。由贸易环境驱动的供应链重塑浪潮正在兴起,它正在改变全球半导体行业的竞争格局。

份额降低

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衰退轨迹,与美国对华半导体管制的升级节奏高度重合。2022 年 10 月,美国政府在《出口管理条例》中引入针对中国先进芯片的管制措施,明确禁止英伟达向中国出口 A100、H100 等用于人工智能应用的高端芯片,标志着系统性封锁的开始。

彼时,英伟达凭借领先的 GPU 架构和成熟的 CUDA 生态,在中国的大模型训练芯片市场的占比更是一度接近 100%,H100 芯片作为 AI 训练核心硬件,长期处于供不应求、溢价销售的 " 一卡难求 " 状态。

尽管英伟达迅速推出性能缩水的 A800、H800 的 " 特供芯片 " 作为替代,勉强维持了部分市场份额,但行业垄断的裂痕已悄然出现 。IDC 报告显示,2022 年英伟达在中国 AI 加速卡市场的份额已从巅峰时的超 95% 降至约 85%。

2023 年 10 月,美国商务部将 A800、H800 也纳入禁售范围,彻底切断英伟达高端芯片供应。这一政策直接引发其市场份额的断崖式下跌,截至 2023 年上半年,英伟达在国内 AI 芯片市场的份额虽仍超过 85%,但高端领域的主导力已明显松动。

2025 年 4 月,特朗普政府 " 变本加厉 ",直接禁止向中国销售英伟达专为合规设计的 H20 芯片,彻底切断了其最后的市场通道,为份额归零埋下伏笔。

不过,在黄仁勋的游说下,美国政府批准英伟达恢复 H20 芯片对华出口。这一度被视为 " 破局信号 ",但好景不长,这款芯片很快陷入安全危机。7 月 31 日,国家网信办就其存在的漏洞后门风险约谈英伟达。尽管英伟达声称 " 不存在监控软件 ",但国内客户的信任度已严重受损。

受此影响,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收入也急速缩水。2025 财年(对应自然年 2024 年 1 月 27 日至 2025 年 1 月 26 日),英伟达中国区(包括香港)的营收达到了 171.08 亿美元。而 2026 财年第二财季(对应自然年 2025 年 4 月 28 日至 7 月 27 日),英伟达的中国区收入从 36.67 亿美元缩水至 27.69 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英伟达在 2026 财年第一财季还因 H20 芯片积压计提 45 亿美元费用,叠加后续 55 亿美元库存减值,仅特供芯片业务就产生约 100 亿美元资产损失。

不过,鉴于英伟达恢复向中国区供应 H20 芯片发生在 2026 财年第二财季,而国家网信办约谈英伟达发生在 2026 财年第三财季初,这也意味着,这一系列事件对英伟达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将在 2026 财年第三财季及此后的报告中或许才能体现出来。

" 我们(美国)实施的政策,导致美国失去了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之一 ",黄仁勋坦言,目前在英伟达所有股东预测中,都假设中国业务为零。公司如果在中国有任何新进展都是额外收获。" 希望我们能继续(向美国政府)解释、提供信息,并对政策的改变抱有希望。"

不过,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英伟达在中国市场份额的逐渐萎缩,不仅是因为美国出口管制。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表示,除美国出口管制外,还因为中国国产算力芯片的技术突破,使得中国算力企业可以购买国产产品来替代进口。尽管性能上尚有差距,但国产算力芯片在常态化应用上已经基本消除了障碍。

而在深度研究院院长张孝荣看来,美国出口管制是主因,其他深层原因还有中国本土产业链的快速追赶(产品 / 软件 / 生态三线齐发)、国家和地方层面的有力资金与采购倾斜、供应链去美国化 / 替代策略,以及软件与模型端对国产平台的适配推动。

国产上位

黄仁勋曾预测,中国人工智能市场将在未来两到三年内达到约 500 亿美元规模。

天使投资人、人工智能专家郭涛认为,鉴于英伟达在中国区的收入主要来自其高端 AI 芯片产品,因此国内有望接替这部分市场份额的 AI 芯片厂商应具备较强的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目前,一些国内领先的 AI 芯片企业如寒武纪、地平线等已经在相关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并获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未来,这些企业有望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来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其市场份额。

实际上,面对英伟达的退场,AI 芯片市场正成为本土企业的 " 增长蛋糕 ",目前,在国内市场,国产 AI 芯片厂商展现出多元化的突破路径,代表企业包括通用型计算架构(GPU)芯片设计企业沐曦、摩尔线程、海光信息、天数智芯、壁仞科技等,以及专用型计算架构(ASIC/DSA)芯片设计企业华为昇腾、寒武纪、昆仑芯、燧原科技等。

据悉,华为昇腾凭借技术积累和生态优势,成为高端市场的主要替代者。其昇腾 910 芯片已进入国内互联网厂商大型 AI 模型的训练环节。

寒武纪、海光信息等上市公司则在细分领域实现突破。寒武纪思元 590 支持主流深度学习框架,在视觉、语言大模型场景中性能接近英伟达 A100 的 80%,与智象未来、百川智能等头部算法公司合作,为互联网大厂的搜索、广告推荐系统提供算力支撑。

实际上,就在黄仁勋公开表态不久后,10 月 17 日,寒武纪发布第三季度业绩公告,期内营收为 17.27 亿元,连续三个季度营收规模超过 10 亿元,同比增长 1332.52%,净利润为 5.67 亿元,连续四个季度实现盈利。

整个前三季度,寒武纪累计营业收入达 46.07 亿元,而去年同期仅为 1.85 亿元,同比增幅高达 2386.38%;前三季度,公司取得归母净利润 16.05 亿元,扭转了上年同期 7.24 亿元的亏损局面。

除了华为昇腾和寒武纪之外,摩尔线程已经发展了四代 GPU 架构,并且衍生出超过十款芯片,这些芯片广泛应用于人工智能计算、专业图形处理以及桌面级图形加速三大领域。在这些领域中,人工智能计算业务已经成为摩尔线程的主要增长动力。在上一年度,该业务的收入达到了 3.36 亿元人民币,占公司总营收的比例约为 78%。沐曦科技专注于 " 训练与推理一体化 " 的 GPU 芯片研发,截至 2025 年第一季度,该公司的 GPU 芯片累计销量已超过 25000 片,并已向北京、上海、杭州等九个主要智能计算集群交付产品。

研究机构 TrendForce 的测算显示,2025 年中国 AI 服务器所用外购芯片比例将从 2024 年的 63% 降至 42%,而本土芯片供应占比有望升至 40%,较三年前提升近 30 个百分点。IDC 统计则显示,2024 年中国自主研发 AI 芯片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已攀升至 30%,预计 2025 年将突破 50% 大关。

国际投资研究机构伯恩斯坦发布的《2025 中国 AI 芯片行业大报告》也显示,中国国产 AI 芯片销售额将从去年的 60 亿美元猛增至今年的 160 亿美元,市场份额从 29% 提升至 42%,增速达 112%。

日前,云天励飞副总裁罗忆表示,国产算力芯片的使用比例不久后将会超过海外芯片。" 目前两者使用占比基本已达到五五分。"

不过,要填补 " 高端 " 缺口,国产 AI 芯片厂商仍需突破,张孝荣指出,必须在先进制程与制造配套、高带宽内存(HBM)与封装 / 互联、系统 / 软件栈(等价于 CUDA + cuDNN 的生态)等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

探索科技首席分析师王树一认为,国内最大的限制还在于先进晶圆制造工艺,芯片设计上的技术差距不太大,软件生态上虽然距离 CUDA 差距较大,但这方面不存在技术限制因素,所以只要投入够,是能够赶上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