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上,观众对 " 女将军 " 剧的倾慕和喜爱,是源于女性特质与将军身份的有机结合,让我们看到了女性的坚韧、智慧与柔情所形成的独特力量。这种力量是在与反派的周旋、战场的磨砺中呈现出来的,而不是借助男性的托举和拯救。

作者  |  笺语
编辑 |  陆一鸣
题图 | 《杨门女将》

今年的国产古偶剧,可算是捅了女将军的老巢了。

前不久,李沁主演的《一笑随歌》迎来大结局。尽管前期因为干脆利落的红妆造型和行云流水的射箭戏份,李沁一度被网友群夸为 "2025 年度女将军里的 MVP";可随着剧情推进,没糖硬撒的恋爱桥段逐渐占领高地,战场上的战神脱下戎装,再一次高开低走,变回了情场里的娇妻。

(图 /《一笑随歌》)

其实一切早从人物的设定中就已透出端倪。女主和男主分别是两国交战的将领,一个叫付一笑,一个名叫凤随歌,浓浓的晋江女频风呼之欲出。而后续和男主的厮杀靠互咬脖子来呈现,感情靠脱衣共浴来升温,让人脚趾抠地的恋爱戏份,不只毁掉了李沁贴脸的演技,也让观众大呼上当:以为终于来了个飒到没边的女将军,结果又是一个等待男人拯救的恋爱脑。

前一秒把人打伤,后一秒又给人上药,这是爱情吗?不,这是病情。(图 /《一笑随歌》)

可更糟心的是,从比烂的角度来说,李沁这版女将军已经是今年 " 女将军 101" 中的 C 位担当了。更早播出的几部剧各有各的槽点:,周也在《锦月如歌》中 " 撒娇卖萌 ",宋轶在《与晋长安》里 " 提裙小跑 ",都已经在网络上引发过几波群嘲。

大女主剧每年都在崛起,可占尽天时地利的 " 女将军 " 们,却无一例外,砸在了风口上。

" 女将军101",没有赢家

作为国产剧中最卷的赛道,古偶一直都是流量必争之地,今年扎堆的 " 女将军 " 剧也不例外,但与关注度形成鲜明对比的,仍然是仅粉丝可见的剧集质感。

先从凭借 4.8 分的豆瓣评分暂列今年古偶口碑倒数第一的《与晋长安》说起。

一开场,是男女主坐在桃树上亲吻告白。粉色花瓣漫天飞舞的场景让人以为打开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而后男主一句 "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 又把气氛烘托成了《三国演义之桃园结义》。

(图 /《与晋长安》)

直到夜色弥漫,穿着掐腰方领小铠甲的女主,对着涌来的大批敌军掏出一把单手可握的 mini 弓箭时,观众才回过神来:原来这部剧讲的是女将军上场杀敌的故事。

长相偏温柔纤弱的宋轶,此前曾凭着《伪装者》里的 " 疯批美人 " 于曼丽圈粉无数,但有一说一,这一次她所扮演的黎霜确实与传统意义上的女将军的气质相去甚远。" 肩开背阔,虎口生茧,步阔一尺二寸,落脚先跟后掌。" 这是北宋《武经总要》对行伍之人的描述。而一手提着箭匣,一手拎起铠甲下摆,猫腰小跑出一副迪士尼在逃公主的模样,显然与女将军夜巡侦察的设定不符。

再看《锦月如歌》里的周也,她的优势在于眉眼间有股英气和狠劲,单独拎出来看确实有种习武之人的利落感,但从体格上来看,她所扮演的女将军禾晏,同样也缺乏一种驰骋沙场该有的力量感,而跟比她高半个头的男主同框时,这种气势上的削弱就更加明显。

男女主角在身高上的差距,进一步削减了女将军本该拥有的力量感。(图 /《锦月如歌》)

而抛开外形、妆造的适配度不谈,这部剧仍然是以常规古装甜宠剧的思路在塑造女主。比如禾晏比武输了会嘟嘴卖萌,埋怨师父 " 竟然不愿意让让我 ";战场杀敌时听闻男主死讯,就原地丢盔弃甲,崩溃大哭;就更别提挥剑时宛如病娇下地干活的打戏,以及美则美矣、毫无杀气的战损美妆了。一个在男主面前尽显娇嗔,只能充当人形挂件的女性,不管是否有神力加持,都很难让人信服她能统帅三军。

在上述演绎中,女性和将军似乎成了无法兼容的两种特质。当她拿着将军的剧本,就是武力值爆表、以一敌百的金刚芭比;而拿起恋爱的剧本,就成了柔若无骨、只能等待男主救赎的落难公主。

除了角色塑造上的割裂感,喊着女强的口号最终却仍在托举男性的剧情,也让这些女将军角色的存在显得十分尴尬。

女将军可以有甜甜的爱恋,但不能只有爱恋。(图 /《一笑随歌》)

《一笑随歌》中,付一笑罔顾自身伤情,一意孤行跟踪敌将,随后果然落入陷阱,这段横冲直撞宛如突然降智的剧情,只是为了铺垫接下来男主的英雄救美,着实有点侮辱观众智商了。

而《与晋长安》中,黎霜虽身为 " 第一女将军 ",可行动却始终被父亲遗愿、君王统治和男神需求所左右,她不因自身觉醒而强,而是作为男性权谋中的棋子被赋予强的设定,这种主体性缺失的思维,让女主的强大显得十分虚弱。

说到底,这些换壳古偶剧对真正女性力量的塑造,还是一无所知。

流水的红妆将女,

铁打的杨门女将

不用营销美照把观众骗进去杀的红妆将女,究竟是什么样的?其实早在 24 年前,我们就看过了答案。

2001 年,中国电影集团联合唐人影视出品了一部以北宋杨家将为故事背景创作的古装电视剧——《杨门女将》。当时,唐人才成立不到三年,导演李国立也还没有因仙剑系列走红。在如此一穷二白的境遇下,片方狠砸两千万元投资,为的就是跳出历史剧 " 男性主导家国叙事 " 的传统,还原将门杨家的各色女性人物在保家卫国中所展现的动人故事。

《杨门女将》原本是 40 集电视剧,后来又被剪辑成了 15 部系列电影播放。(图 /《杨门女将》)

麦振鸿操刀创作的主题曲《女儿当自强》,曾凭《新龙门客栈》获得金马奖最佳武术指导的元彬为其设计的武打动作,以及以古装见长的造型师吴宝玲所带来的妆造,无一不为《杨门女将》的呈现效果增色。

而成就这部剧的关键,还是演员和角色的匹配度。按照原本的计划,杨八妹和穆桂英两个重要角色分别由袁咏仪和吴倩莲出演,后来因演员的档期问题,换成了李若彤和宁静,这让当时已经买下台湾地区版权的台视倍感担忧。面对李国立送来的片花,台视节目部表示:" 品质不错,但卡司部分产生的落差问题,要再进一步研究。"

几乎打遍全组的杨八妹,可谓坐实了李若彤的 " 打女 " 标签。(图 /《杨门女将》)

可如今回看这部剧,当年备受争议的换角,反倒促成了这部剧最大的记忆点。

李若彤出演的杨八妹,作为家中最小的女儿,从最初无法理解母亲佘太君宁死也要守护无佞楼和杨家忠烈牌匾的决心,到后来在战场上痛失爱人杨安后,化悲痛为力量和穆桂英携手力破天门阵,任性少女到二代将领的转变,把 " 质疑—理解—成为 " 的成长轨迹具象化了。

李若彤曾坦言,比起小龙女、王语嫣等其他古装角色,她更喜欢杨八妹的自由开阔。作为家中的第七个孩子,李若彤私下的状态也像极了杨八妹,有兄姐宠爱。而杨八妹开放不羁的性格,也是古典女性中难得一见的。她会路见不平向新科状元叫板,也会直言御赐的牌匾不过是虚无的死物,这种源自角色的灵魂吸引,也让李若彤忘记了拍摄打戏的累与苦,全身心投入其中。

出演杨八妹的李若彤,坦言在盛夏的横店拍打戏很辛苦。(图 /《可凡倾听》)

拍摄时,横店影视城正值高温。热,也成了宁静的第一感受。六七斤重的铠甲,外加时时刻刻的打戏,人几乎是泡在汗水里的,女将军们的衫裙被汗水浸透,因此很多镜头都只保留了近景和中景,但这丝毫没有折煞宁静的灵动。

李国立曾看过宁静出演的电影《炮打双灯》,对她的镜头表现印象深刻,在他心中,宁静就是穆桂英的不二人选。

如同红玫瑰般盛放的穆桂英,的确成了这部剧难得的一抹亮色。她既有草莽英雄的洒脱不羁,又有带兵将领的沉稳果敢。身披铠甲、手持长枪时,她挥师破阵时的嘶吼、审视军情的凝重,每一个神态都透着巾帼不让须眉的霸气。而面对杨宗保时,即便没有吻戏,那满屏独属于少女的娇羞与炽热爱意,也足以让观众嗑生嗑死。

张智尧饰演的杨宗保和宁静饰演的穆桂英,谁嗑谁明白。(图 /《杨门女将》)

不同于后来那些以女将军之名,却通过矮化女主来为男主赋魅的古偶剧,《杨门女将》中的所有女性都展现出了独立动人的人物特质,就连反派阵营中的萧太后也是如此。剧中,李绮红饰演的杨排风为救皇帝宠妃引毒上身,需用 " 龙须凤发 " 做药引来解毒。和杨家有血海深仇的萧太后虽设下万难,但最后仍赠与了一缕牵系着辽国命脉的 " 凤发 ",而杨家抵死相护的宋王却舍不得几根龙须,胸怀和格局上的对比可谓鲜明。

她们会为亲人的牺牲悲痛,会在困境中彼此扶持。这种细腻的女性情谊刻画,让保家卫国的宏大叙事多了细腻的温度。(图 /《杨门女将》)

而这,也正是这部剧的可贵之处。作为一部从片名到内核都主打全女阵容的大女主剧,片中的男性角色只不过是充当陪衬的绿叶。就连呼声最高的杨宗保,所起的作用也不过是引路架桥,为杨家引进了穆桂英这员猛将。结尾杨宗保和杨安相继战死,杨门众女携手,在不依靠任何男性外挂的前提下,力破天门阵,取得了独属于女将军们的胜利。

从商朝第一女战神妇好,到代父从军的花木兰,女将军的故事广为流传。难道是因为她们姣好的外表、甜蜜的爱情,以及战场中纤细柔弱的身形所带来的反差萌和破碎感吗?

契合大众想象的女将军,应该是花木兰这样的。(图 /《花木兰》)

本质上,观众对 " 女将军 " 剧的倾慕和喜爱,是源于女性特质与将军身份的有机结合,让我们看到了女性的坚韧、智慧与柔情所形成的独特力量。这种力量是在与反派的周旋、战场的磨砺中呈现出来的,而不是借助男性的托举和拯救。

如果无法读懂这种鼓舞人心的力量美,即便披上铠甲,大概也只能贡献一场影楼风的角色扮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