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富乐山

倘若要盘点今年全国各地文旅的“出圈”案例,以苏超、赣超、湘超、川超等为代表的地方足球联赛,无疑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代表。

这些赛事,在一开始就超越了绿茵场上的竞技范畴,成为各地“以赛谋城”的综合性舞台。这其中,涌现出了一些可圈可点的成功案例。

以川超为例,绵阳,这座既非省会,也非传统文旅名城的西部城市,就在多个细节中表现出让人印象深刻的巧思。

在10月25日结束的主场对广元队的比赛中,绵阳不仅以1:0拿下对手,在赛事与文旅融合上,也可以说是大赢家。

如赛前举行的“乐享川超当燃绵阳”专属消费集市,点燃以赛促消费的热潮;开场的千人齐舞画面,更是让网友惊呼:“这是世界杯开幕式吗”?

而在10月7日的川超绵阳主场开幕式上,主办方特邀邓稼先之子邓志平与于敏之子于辛作为嘉宾参与开球仪式,更是将城市精神与体育赛事巧妙连接。

10月7日,四川省城市足球联赛绵阳主场对阵德阳比赛,邓稼先之子邓志平与于敏之子于辛为比赛开球。

种种细节说明,这座由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科技城,在文旅融合发展上,同样有着不凡的创新力。

并且,从结果看,绵阳已经尝到了甜头。

2025年上半年,常住人口不足500万的绵阳,A级景区接待游客1288.5万人次,同比增长15.02%。而在今年的国庆中秋双节假期中,绵阳文旅更是十余次登上央视,六次亮相《新闻联播》。

一座素来以科技创新著称的城市,为何在文旅融合上也会如此“得心应手”?没有爆款IP加持的绵阳,又是如何在激烈的文旅竞争中崭露头角的?

重新定义“科技+文旅”

日前公布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放在突出位置。在全社会科技氛围日益浓厚的当下,“科技+文旅”的发展自然也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事实上,近年来“科技游”不断升温。从无人机表演、AI秀到各类沉浸式科幻体验项目,各地也都在积极“上新”。

但对拥有20家国家级科研院所、25家国家级创新平台、28.9万名专业技术人才的绵阳来说,文旅与科技的融合,更堪称是与城市基因的深度绑定。

其优势和特点,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

其一,“在地性”极强。举个例子,10月7日的川超绵阳主场开幕式上,开球嘉宾搭乘的无人驾驶公交车、现场迎宾的长虹机器人、装载比赛用球的“机器狼”,均出自绵阳本地企业或本地科研成果。很显然,这种本地化科技装备与红色文化、体育竞技的结合,既避免了“外来科技”的违和感,又进一步了彰显了“科技城”的定位,由此带给游客和市民的独特体验感,是一般城市所无法比拟的。

其二,“科技游”的体验维度,从一般的参观、互动,到研学、服务等,覆盖非常全面。比如,游客既能在四川两弹城博物馆实物感受原子弹研发历程,也能在航天科技馆模拟太空飞行体验……链条之长、场景之多元,同类城市少有。

位于绵阳梓潼的航天科技馆

其三,科技产业与文旅的协同程度深。得益于科技硬实力的支撑,在绵阳,游客有更多机会可以率先体验到顶尖科技在文旅应用方面的最新成果。如今年的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就专门引入中航工业“南天门计划”科幻IP,7000平方米的沉浸式科普展上,10万吨级空天母舰“鸾鸟”、空天战机“玄女”等全尺寸模型震撼亮相,并提供驾机飞行、太空跳伞等一系列“高科技”互动体验。

当地媒体曾总结道:无人机掠过北川的苍翠山峦,“少年李白”在数字光影中挥毫泼墨,机器人向导在展馆中彬彬有礼地讲解核物理奥秘……当科技“遇见”诗与远方,绵阳的文旅图景正被科技之笔勾勒出前所未有的生动轮廓。

这并非夸张。从一般的科技场景参观、项目参与到深度研学,从科技精神洗礼到现代科技成果的应用体验,游客都能在绵阳获得多元的打开方式。一定程度上说,在作为第二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绵阳,科技之于文旅远不只是技术性的“锦上添花”和简单的“赋能”。

当不少城市还在通过“科技表演”争夺流量时,绵阳正尝试通过“从实验室到景区”的转化,重新定义“科技+文旅”的边界,打通科技精神、科技产品、科技场景与文旅的全链条融合链条,也以文旅的方式让更多人走近科技,或者说是通过“科技+文旅”传递科技本身的魅力。

“中国科技城”,有可能成为“科技文旅之城”吗?我们拭目以待。

全域融合弥补“顶流”短板

必须承认,绵阳并非是一个传统的文旅城市。甚至,“中国唯一科技城”标签,或还给人以一种“高冷”的刻板印象。而相比一些典型的文旅城市,如就从四川省内来看,它与拥有乐山大佛的乐山、三星堆的德阳、独特自然风貌的川西地区等,在文旅IP的热度上,都有着明显的差距。

不过,绵阳本身的人文和生态底子,都不弱。拥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绵阳,流淌着黄帝元妃、丝绸之母嫘祖的传说,是诗仙李白的出生地,孕育了欧阳修、文同、李调元等杰出人物,司马相如、扬雄、杜甫等均在此留有重要遗迹。近现代,它又成为“两弹一星”精神的摇篮。

绵阳江油李白纪念馆

这份丰厚的人文家底,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绵阳文旅发展的路径特色,即全域发力,鼓励各县区百花齐放、在差异化中抱团发展。近年来,绵阳明确提出擦亮“科技之城、李白故里、熊猫家园”三大文旅品牌,全域推动“文旅+百业”“百业+文旅”。

今年绵阳国庆文旅工作的一个原则就算得上是生动注脚:“抓好市本级、统筹主城区、指导县市区”。这一机制既保证整体发展战略的实施,又尊重基层创新活力,使各区县能够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打造特色文旅产品。

事实也确实如此:江油聚焦“李白故里+肥肠之乡”,打造国风研学与美食体验链条,今年国庆假期李白故居接待量同比增长18%;平武依托王朗自然保护区,以“大熊猫”为核心,推出“生态+熊猫”深度游,期接待游客近37万人次,同比增长24%;北川作为全国唯一羌族自治县,用AR技术活化羌绣、羌笛等非遗,共接待游客85.8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9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3.8%、97.97%;梓潼、盐亭则分别主打“两弹一星”精神、嫘祖文化……由此形成“一县一品、一县一特色”的全域布局。

九绵高速穿梭彩林

这种对地方特色和差异化的尊重,既避免了区县间的恶性竞争,又最大化拓展了地方文旅产品和服务的多元空间,同时还契合了游客对深度游的需求。

也正是因为这份尊重,绵阳还创造了另外一个“特色”成就,即拥有江油、北川、梓潼三个连续多年上榜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的县市。

所以,绵阳尽管尚未有一个全国爆款级的文旅大IP,但胜在IP数量多、特色多,从历史文化到美食,从科技到生态,都有能让游客“不虚此行”的选择。

绵阳越王楼

其实,在当下的文旅竞争中,对单一IP的过度依赖,是多数城市的痛点。因为一旦IP热度消退,就意味着一个地方的文旅产业便可能整体遭受冲击,如部分网红城市就陷入“昙花一现”的尴尬。而绵阳作为非传统文旅城市,虽缺乏顶流IP,但依靠全域融合发展,通过众多IP的协同发力,或许更可持续、更具韧性。

“学霸”的创新能力

以科创立城的绵阳,或许习惯了“坐冷板凳”;但发展文旅,恰恰需要适应“热闹”、增进与外界的连接。

为加快这种“转型”,绵阳在克服“短板”上的种种努力,也给外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比如,近年来,绵阳频频“走出去”开展城市品牌推广等活动。一方面,主动对外推介绵阳的文化和文旅特色;另一方面,也是以开放姿态在全国范围内找定位,学先进。

并且,绵阳的文化推介还有一个特点,即多数城市可能只注重吸引游客走进来,绵阳则还努力让自己的文化成果走出去,主动链接更多的“粉丝”。一个标志性动作是,绵阳的原创音乐剧《将进酒》,去年在全国火热巡演100场,荣登2024年中文音乐剧票房榜首。

近年来,作为西部内陆城市的绵阳,大力推动破除“盆地意识”,这种观念“破圈”的成果,或许要在更长时间里才能有更清晰的体现。但已经可以发现的一个变化是,一向给人以“科技直男”观感的绵阳,对外形象明显更“柔软”、更“立体”了。

比如,科技“学霸”的创新思维也迁移到了文旅创新上。在“村超”“村BA”爆火后,多数城市选择复制乡村体育赛事,而绵阳则结合自身“科技+区县联动”的优势,推出了“MYBA(绵阳篮球超级联赛)”。该赛事聚集了全市13个区县队伍,从花式“玩梗”到争相联动文旅发展,俨然是绵阳人自己的“大联欢”,不仅带火了区县文旅,更吸引了外地游客打卡,有效挖掘了“以赛促旅、以赛兴商”的潜力。

同时,绵阳的“网感”也更重了。如平武县成功借助《黑神话:悟空》《与辉同行》等顶流IP吸引各类观光打卡;江油市与腾讯“王者荣耀”游戏联合推出“谪仙醉月”李白主题皮肤,5次登上微博热搜,全网阅读量超10亿人次;绵阳市联动美团推出“川超美食套餐”,联合高德地图上线“川超绵阳消费地图”……如是全方位的“触网”行动,带来的不仅是流量增益,更为城市形象注入了时尚、活泼的新底色——这在今天对于一个地方文旅的出圈,尤显重要。

绵阳平武报恩寺

从全国视角看,绵阳的文旅打法,可以说呈现了标准的“学霸”气质:主动向外对标先进、学习经验,但又不是照搬照抄。同时,主动、有选择的“触网”,而不是盲目跟风追热点。这在不少城市普遍患上创新和流量焦虑症的今天,或恰恰体现了难得的理性和定力。

等待“爆火”时刻

不过,当前文旅竞争日趋激烈,绵阳的挑战依然明显。

一方面,作为科技重镇和文化资源高地,绵阳的文旅发展不缺“故事”;但另一方面,如何把众多标签、IP,通过恰当整合、转化,形成具有全国竞争力的品牌辨识度和流量“爆点”,还需要继续探索。

举个例子,作为“中国大熊猫第一市”,绵阳野生大熊猫数量居全国首位,但相比成都熊猫基地的“顶流效应”,绵阳的熊猫IP明显还处于“有资源无品牌”的状态。

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

此外,“烟火气”是今天一个地方文旅能够出圈共通的“密码”。这方面,绵阳虽有江油肥肠、绵阳米粉等特色美食,但整体上还是给人以一种“书生气过强,烟火气不足”的观感。这意味着一些IP的转化和推介需要更接地气,做到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

当然,绵阳文旅近些年的探索,和已经取得的成就,也展示了某种路径上的自信,即在没有顶流IP,没有爆火事件加持的背景下,通过因地制宜、绵绵发力,依然实现了一种具有韧性的“稳健生长”。这可能对于那些没有一流IP和“泼天流量”垂青的三四线城市,具有某种更普遍性的启示。

或许,人气已然快速上升的绵阳文旅,只差一个“爆火”的时刻。只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加速补短板,这一天,相信不会太久。

就在日前,四川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宣布,2025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暨第十一届中国(四川)国际旅游投资大会,将于10月29日在绵阳市梓潼县四川两弹城合并召开。发布会上,绵阳市介绍,将发布全新文旅消费主品牌“青睐绵阳”,并推出系列提振消费举措,以激发文旅消费新活力。借此东风,一个争当文旅优等生的绵阳,或将迎来新的文旅发展机遇,并被更多游客所“青睐”。

晨曦暖阳下的绵阳三江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