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跨国药企从宣布设立到正式启用一座全球战略研发中心要用多长时间?
阿斯利康的速度是仅仅7个月。
10月25日,阿斯利康全新全球战略研发中心在北京正式启用。这成为阿斯利康全球第六个、继上海之后在华第二个全球战略研发中心,也是今年3月阿斯利康宣布的25亿美元(约合180亿人民币)在华投资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
据阿斯利康介绍,全球研发北京战略中心拥有先进的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中心,旨在加速药物早期研究至临床开发的转化。在与全球研发上海战略中心协同运作的基础上,全球研发北京战略中心将引领新药发现及临床开发工作,加速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改变生命的药物。同时,该中心将拓展与本地临床试验机构、高等院校及生物科技企业的合作,以深化对疾病的科学认知,孵化创新成果。

阿斯利康全球首席执行官苏博科(Pascal Soriot)表示,“我们全新的全球战略研发中心将依托北京世界领先的科学生态系统和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优势,加速推进新一代创新药物的研发。通过与中国科研与生物科技界携手合作,我们将融合前沿技术与雄厚的科学实力,为中国乃至全球患者带来诊疗变革。”
另外,作为阿斯利康在华投资计划的一部分,其还同时宣布推进多项合作,包括与剑桥大学,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以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建立四方合作,全面深化这两大世界领先的科学生态系统之间的协作,通过共享教育资源、培训及人才交流,加强北京与剑桥大学之间的连接,共同加速创新。
此外,阿斯利康还与和铂医药启动在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的研究合作,一个用于开展研究合作的全新创新实验室今日也正式启用,毗邻阿斯利康全球研发北京战略中心。
这一系列部署将使阿斯利康在京员工规模增至约1700人,进一步强化其在华研发布局,并巩固北京作为全球生命科学关键枢纽的地位。
与之对应的则是这家全球制药巨头2024年5月提出的宏伟愿景——到2030年在全球带来20款包括肿瘤、慢性病与罕见病的重磅新药。
另外,阿斯利康中国与全球总部研发管线的同步率已达到100%,其中早期临床项目占比超20%。中国研发管线内有超200个项目,且每年新增10-15个。今年以来,阿斯利康已有13个新药新适应证在华获批。
实际上,从整个行业看,伴随海内外医药行业发展及国内政策支持,近一两年,不少跨国药企在中国新设研发中心、各类创新平台。而作为被业内称为“最懂中国的跨国药企”,阿斯利康中国研发投入的动作之迅速、密集、具备前瞻性,可谓亮眼。
十二年前,阿斯利康即正式在国内成立中国新药研发部,2019年升级为全球研发中心。两年后,其位于上海静安的新研发大楼正式开幕。2024年,该中心再次升级成全球战略研发中心,与剑桥、波士顿、盖瑟斯堡、哥德堡四大研发中心并肩,可见中国在阿斯利康研发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如今,国内这样不限于执行,而能参与决策,能为阿斯利康全球总部的研发策略提供科学见解、输出中国医药创新影响力的战略研发中心又多了一座。
这背后则可窥见国内医药创新生态日渐成熟、创新实力渐强,以及阿斯利康对中国市场的敏锐洞察、坚定承诺和持久信心。
早从本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开始,中国就已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跨国药企亦不可能错过。2017年中国加入ICH(人用药品技术要求国际协调理事会)后,将中国纳入全球三期临床研究、加速国外新药在国内上市几乎更是各家跨国药企的主流策略。
但实际上,此前跨国药企对中国区的定位多在于执行总部策略和在临床后期加入。其中的原因也不难理解,因为当时,国内最大优势在于丰富的临床资源、极高的执行效率,而不在于创新水平。不可否认的是,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将错过国内外疾病谱、临床实践上的差异。
而新药研发的一些普遍规律在于——创新相当分散、无法预测;新药从发现到临床环节众多、难以单打独斗;最终的成果则没有理由不走向世界、惠及全球患者。
随着创新药领域“低垂的果实”逐渐被摘取干净,跨国药企近年来普遍面临专利悬崖、在寻求潜力管线,同期本土创新药公司则开始追求差异化和源头创新,跨国药企在华也就沿着商业化、生产、研发,一路往医药产业上游环节加码,“in China for Global”逐渐成为它们最耳熟能详的表态。
这从近几年国内创新药火热的BD(业务拓展)中就可见一斑,其中阿斯利康几乎是最活跃的参与者。据公开信息,2023年以来,公司已与14家中国创新药企达成15次授权合作,覆盖肿瘤和生物制药领域的抗体偶联药物、细胞疗法、小分子和抗体等前沿技术。其中,今年以来就有4项合作。据悉,25日当天,阿斯利康国际业务负责人尹思睿(Iskra Reic)向媒体介绍了一些代表性合作案例的进展,比如,其通过与Eccogene(诚益生物)达成全球授权合作,共同加速体重管理以及更广泛的心血管与代谢领域下一代药物的发现与开发。而作为全球研发北京战略中心合作版图的一部分,阿斯利康正与和铂医药、元思生肽携手,分别就多特异性抗体疗法和大环肽类药物的开展研发合作。
与此同时,如何充分地挖掘国内临床资源,链接更多专家团队和行业伙伴回答科学问题、提升国内研发能力,甚至一起寻找创新药物研发的新范式,成为摆在各家跨国药企面前的新问题。而阿斯利康的答案在本次北京启用的全球战略研发中心上就有体现。相较于全球研发上海战略中心,全球研发北京战略中心更意在深度融入并构建本土创新生态,并在早期转化医学、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方面着墨更多,也就是往更高效、以及研发的更上游环节探索。
对此,尹思睿认为数字技术,尤其是AI,将进一步推动并加速科学与创新。她表示,位于北京的战略研发中心将成为领先的AI与数据科学枢纽。这意味着阿斯利康能与合作伙伴利用AI等前沿技术,更早、更好地发现困难疾病的复杂靶点或难题的解决路径,同时加速并缩短从研发到临床再到患者可及之间的距离。“技术必然提升生产率,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我想强调,AI的关键价值在于帮助我们发现‘更好的药物’,并且更快地把它们带给患者。”
这无疑都意味着对疾病发生机制更深入的理解、对疾病领域发展变化更敏锐的洞察,以及更准确的开发策略选择,最终指向更创新的成果,甚至是填补治疗空白的药物。
换而言之,阿斯利康全球战略研发中心不仅希望借助中国庞大的患者资源和临床数据,在肿瘤、慢阻肺、哮喘、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构成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的疾病上加速新药全球获批;还希望在“in China”和“for Global”之间“with China”,成为中国创新药公司、医学专家、科学家走向全球,具备全球影响力的桥梁,与国内展开更上游的转化医学研究,为全球研发提供洞见,甚至摸索出药物研发的新模式。
在一场以“政产医研协同创新:加速研究型医院能力提升”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上,阿斯利康国际业务负责人尹思睿介绍道,在过去三年里,阿斯利康仅在北京就与30多家医院合作,开展了逾180项临床研究合作。

阿斯利康还牵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共建“胃癌卓越中心”,致力于深入理解疾病机制,试图打通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转化路径,为中国高发肿瘤制定更适合国内的开发策略,甚至形成“中国洞察驱动全球开发”的新模式、带领全球早期研究、为全球患者贡献中国力量。“中国胃癌患者约占全球的40%,阿斯利康希望通过在北京与科研与学术界合作,更好地理解疾病、寻找新的靶点,从而为患者带来更具创新性、更加有效的治疗。” 尹思睿表示。
此外,阿斯利康也在不断强化本土供应链,2023年以来投资超17亿美元加码中国制造,持续构建本土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全球生产供应网络,更好地满足中国和全球患者需求。比如,其在青岛新建吸入气雾剂生产供应基地,在无锡新建小分子药物新工厂。相关建设正在有序推进中。
“我们希望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制造与供应能力,确保我们的创新管线能够更快、更广泛地惠及中国患者,同时也确保我们的制造和供应在能源方面具有可持续性。我很高兴我们是‘可持续市场倡议’在中国的推动者和积极贡献者。” 尹思睿表示。 “我们在中国对科学创新的所有投入与支持,都是为了共同健康的目标。”
这家跨国药企的“中国故事”和“科学故事”,还在继续书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