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的上海金山区朱泾镇,天光微亮,广缘大酒店的后厨已经灯火通明。穿着白色工服的师傅们正在精心准备当天的食材,红烧肉在锅中咕嘟作响,时蔬被仔细清洗切配,这是李长虹坚持了11年的“爱心助老送餐”项目的日常。
2014年至今,38万份热饭热菜,从这片灶台出发,准时送到了朱泾镇19个社区的老人手中。从学徒到民营企业家,从三张桌子的小餐馆到爱心助老送餐中心,这是李长虹诠释“吃水不忘挖井人”的生活图景:一边以实业筑基,一边用温情反哺。

广缘大酒店后厨员工为“助老送餐”配餐。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从乡村学徒到企业家
李长虹是上海永太服装(金山)有限公司和广缘大酒店的掌舵人,也是大茫村村民口中那个“没忘本的孩子”。这个从农家屋走出来的企业家,人生起点写满了艰辛——16岁时,父亲病逝的李长虹带着弟弟们挤在20平方米的农屋,吃饭只有三张矮凳。为养家辍学进服装厂的他,垫着两块砖才能够到工作台,借来缝纫机练功,徒步十几里买布料。“(村里)老书记的关心、乡亲的蔬菜、师傅的手艺,这些温暖我记了一辈子。”回忆起当时受到的帮助,李长虹至今仍觉感动。
1997年,李长虹带着35名同乡创办永太服装,从乡村作坊起步践行“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信念。凭借对品质的极致追求,企业成为优衣库全球核心高端外套生产基地。“只要你的产品过硬,客户是不会让你没钱赚的。”面对“单客户依赖”的质疑,李长虹如此回应。
如今,在36500平方米的厂房里,800名员工创造出年产量140万件、销往20多个国家的业绩,企业也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示范企业等荣誉称号。“员工比订单重要”“员工是企业的宝”是李长虹的企业管理哲学,这些理念被真切地落实到了每一项具体行动中:为退休社保未缴满的员工续聘参保,设助困资金,建咖啡吧与健身区,为员工无偿配眼镜,这份关怀换来了低于1%的人员流动率。

李长虹与员工讨论成衣工艺。
与此同时,他创办的广缘大酒店也从最初只有3张桌子的小餐馆,发展成为服务社区的综合性高端酒店。两家企业的稳健发展,为他践行公益事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十年送餐,38万份热饭里的爱心助老
2014年,朱泾镇在调研中发现一个令人揪心的现象:全镇有近200名独居、高龄老人面临“吃饭难”问题。这些老人中,有的行动不便无法买菜做饭,有的舍不得花钱外出就餐,还有的因身体原因需要特殊饮食。当镇党委、政府找到李长虹商讨助老送餐项目时,尽管深知其中的困难与挑战,他仍然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重担。
自那时起,广缘大酒店坚持“零利润”为全镇60周岁以上老人提供爱心助老送餐服务。为了适配各种需求,酒店推出了10/15/20元三种套餐。各居委会主动承担起配送任务,将热乎的饭菜送到老人家中,在传递爱心的同时,也通过每日的“敲门行动”及时了解老人的生活状况和需求。
面对亲友和同事对亏损的担忧,李长虹总是坚定地说:“就算亏钱,也绝不会影响酒店正常运转和员工待遇!”十一年来,这份温暖从未间断,累计配送助老餐已达38万份。为了这份坚持,运行至今,酒店贴补金额达370多万元,但李长虹从未后悔:“老人们吃得满意,这笔钱就花得值。”这份执着与担当,让他在2016年荣获第七届“上海市慈善之星”称号。

社区工作人员给老人上门送餐。
事实上,助老送餐项目自运行以来,面临诸多挑战。李长虹为此专门开办了自己的农场,确保食材新鲜可靠。“老人家的健康开不得半点玩笑,我们必须从源头把关。”他还经常带着厨师团队走进老人家里,细心询问口味偏好,实时根据用餐反馈调整菜单。
项目刚开始时,有老人不信任,以为是“商家噱头”。临源居民区的祝阿姨就是其中一个,第一次收到餐盒时,她反复检查饭菜,还特意向居委会询问情况。可半个月后,祝阿姨却主动联系酒店,表达感谢:“这菜比自己做的香,考虑到我一盒饭要管到晚上,还给我加了米饭,真是太周到了。”
乡梓情深,从“名誉村主任”到反哺热潮
2019年,李长虹被聘为大茫村“名誉村主任”。大茫村位置偏远,老人们去市里看病要转几趟车,来回就得耗上一天时间。李长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几番联系,最终成功牵线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的专家团队线上坐诊,还自掏腰包在村里建起了远程医疗点。
李长虹深知村里乡亲最爱聚在老年活动室,“农村老人乐趣不多,农闲时就爱聚一起喝个茶,一杯热茶下肚,聊天才有滋味。”于是,老年活动室里,免费茶叶在17年间从不间断,这项支出已达40多万元。

李长虹定期给大茫村老人送温暖。
李长虹为乡亲们做得还远不止于此,村里的网线像蜘蛛网一样杂乱,存在安全隐患,他主动与村委会对接推进“理线清网”项目;看到大学生就业难,他设立专项创业基金,给年轻人创业的底气。如今,他通过镇上“传帮带”项目认下的徒弟,已经将产品卖向了海外。“每次她来报喜,我比自己赚了钱还高兴。”李长虹笑着说。据统计,近年来,李长虹个人为社会公益事业累计捐资捐物500多万元。
作为朱泾镇商会会长,在李长虹的带动下,朱泾镇30多位非公企业家相继加入了“名誉村居主任”行列,他们为村里修路装灯,给小区建文化广场,掀起了一股企业反哺社区的热潮。更让他欣慰的是,儿子李斌也追随父亲的脚步,成为了一名“名誉居主任”,时常与他探讨基层治理的创新之道。“我爸常说,自己做得还不够,公益不是一时的事,要一代代传下去。”李斌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