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笛苇

编辑 | 向现

" 那都得冻死啊,它飞不走了,就我家门口那热乎点儿,它们就搁那待着,好像得有 100 多只,都死挺多了 ……"

10 月 21 日,黑龙江五常一位居民拍下的燕子滞留未南飞视频登上热搜。五常市林业和草原局的工作人员表示,视频显示的是三四天前的状况,21 日当天早上去现场查看时,燕子都已经飞走了," 是正常的自然现象,燕子本来秋天都飞走的,这阵子气温骤降,小燕崽没能飞走冻死了,大燕子都飞了 "。

10 月 21 日,黑龙江五常一位居民拍下的滞留未南飞的燕子 / 图源:大象新闻

除了刻在文化基因里对燕子的喜爱,人们的集中关注也源于切身的体感——今年的秋天似乎乱套了,先是各地同期偏暖,樱花、桃花反季绽放,让人误以为夏日还很漫长;而后冷空气登场断崖式降温,脱下短袖直接换冬装,一觉醒来通勤路上弥漫着各人衣柜的气味。秋行夏令,华北秋收连月阴雨,南北还一度温差巨大,在气候变化挑战过往一年四季经验和常识的大背景下,燕子的命运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01
滞留的燕子

" 视频里的物种主要是金腰燕,可能还混杂有少量家燕,根据以往研究,比如在长白山,它们在 9 月到 10 月初就会迁徙离开,少量个体会到 10 月末。"

广东岭南师范学院生物学副教授,北师大生态学博士田丽长期研究燕子迁徙,黑龙江燕子受冻的视频也刷屏了她的主页。她告诉南风窗,燕子通常一年繁殖两次,有的甚至繁殖三次,成鸟一般都会在繁殖过后离开繁殖地向南迁徙,但亚成鸟也就是当年出生的个体,出生后需要练习在空中飞行捕食昆虫的技巧,它们的迁徙离开繁殖地的时间相对更晚。

金腰燕和家燕都是国内非常常见的鸟种,体型、栖息地和食性均相似,都有 " 二月春风似剪刀 " 式的叉形尾羽,区别主要在于金腰燕橙黄色的腰及胸、腹部的纵纹以及燕巢的形态。金腰燕用细密的泥球和草茎粘合筑巢,顶部封闭粘于顶棚,侧方开口,形如侧置的花瓶,相比家燕的顶部开口的碗状巢更加整洁、精致,所以金腰燕和家燕常常被分别称为 " 巧燕 " 和 " 拙燕 "。

2025 年 9 月初,顾辞舟尝试对康复的金腰燕进行野化放归,以期其能适时回归种群南迁 / 图源:@顾辞舟(图片已获授权)

与人们同样熟悉的会在地面啄粮食的麻雀不同,燕子是纯食肉鸟,食物绝大部分是在飞行中捕捉的活体飞行昆虫,这种高度特化的捕食方式,也让燕子面对从暖秋到突寒的环境变化时尤为脆弱。

" 最主要的就是找不到东西吃。" 田丽表示,小燕子出巢后,亲鸟会继续喂养它一小段时间让它们练习飞行和捕食,再逐渐过渡到自行捕食。" 身体因素是鸟类迁徙一个十分重要的先决条件。随着气温降低,食物来源减少,(亚成鸟)本身捕食能力也差一些,身体达不到能够迁徙的储备能量,所以就继续停留补充营养。但一旦气温骤降,食物进一步匮乏,家燕的平均体重只有 15g 左右,(包括个别体质较差的成鸟)几天没办法很好地补充营养,叠加低温很快就会面临死亡。"

家燕亲鸟给已经出巢的雏鸟进行育雏 / 黄文铭 摄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委员、资深野生鸟类摄影师周海翔向南风窗证实了这一过程。周海翔家在沈阳,房顶有一窝燕子," 今年孵了两窝,第一窝下了五枚卵,我当时就在我们的燕子调查群里说预计今年雨水会好,结果今年雨水真的好,五只幼鸟全部成活,第二窝又是五枚卵 "。他觉得燕子对环境有敏锐的感知:" 雨水不好的话,最少的时候第一窝只下两枚卵,相应幼鸟就少,最多的一年孵过三窝。"

" 燕子不吃落地食,吃肉食、活食。" 周海翔强调。温暖的天气和丰沛的雨水让植物繁茂滋养更多的昆虫,且降雨前后,大气压和湿度变化常导致昆虫低飞,都为燕子提供了更多的食物," 原来只孵一窝的,现在孵两窝,甚至个别孵三窝 "。

顾辞舟救助过的燕子

气候变暖的趋势促使越来越靠北线的燕子增加繁殖代数," 这里就出现了问题,后边这一窝的燕子出巢后,捕食能力可能训练不足,飞行能力比较弱 ",那么这批燕子就更容易落入物候错配的陷阱。

周海翔觉得,今年秋天开始一直温度很高。" 我们辽宁这边往年十一就开始有红叶了,今年到大概 10 月 15 号,该红的山都没有红。这种气温导致一些昆虫还在存活,燕子也会有一些误判,没有及时走。温度骤降,有的昆虫冻死了,有的飞不起来了,对在空中捕食的燕子来说就是突降的灾难。"

02
" 燕子专列 " 靠谱吗?

不止东北,再往南边断崖式降温的地区,燕子也有同样的遭遇。

10 月 21 日,湖南永州一位观鸟者拍到一批停留在水泥地面上的金腰燕和家燕,表示经 20 日断崖式降温超 10 度后,当天温度只有 12 度,致使这批燕子南迁受阻。22 日她再度查看时,发现已有个体失去生命体征。

22 日中午,科普团队 " 自然折叠 " 成员小鸽向南风窗表示,在广州市增城区田垄旁有不少白腹毛脚燕趴在地上不动," 天气冷,虫也不飞 "。这批燕子并非 " 原住民 ",大概率是从北向南迁徙途中遇到了冷空气南下暂时停歇。

武汉十度的天气仍有金腰燕群没有迁移 / 来源:@顾辞舟

21 日,湖北武汉气温也降至 10 度,当地的野鸟救助者顾辞舟在上班途中发现有近百只金腰燕在寒风凛冽的墨水湖公园湖面上飞行。据往年观鸟监测的情况," 武汉的金腰燕 9 月中旬就走完了 ",没有及时迁徙的燕子让人担心不已,她开玩笑说 " 恨不得把它们通通抓回家 "。

之所以是 " 玩笑 ",是因为人工救助燕子尤其是迁徙途中遇困的个体存在颇多难点。不少网友看了燕子滞留东北被冻死的视频,不约而同地提议用飞机或者高铁甚至 " 凑点钱打滴滴 " 把燕子运到南方去。

这样的想法源于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六课《燕子专列》的共同回忆,这篇童话般的课文讲的是有一年春天瑞士气温骤降,从南方飞回北方的成千上万只燕子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瑞士政府呼吁人们将冻僵的燕子送到车站,用带有空调的列车将这些燕子送到了温暖的地方。

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六课《燕子专列》

南风窗进行了简要的事实核查,据瑞士通讯社 Keystone 及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图片库,1974 年 9 月,南飞的燕群在瑞士遭遇寒流,作为 " 货物 " 乘着飞机或火车离开阿尔卑斯山区,这场声势浩大的行动被称为 " 燕子救援行动 " ( Action de sauvetage des hirondelles ) 。Sempach 鸟类研究所解释说,被救候鸟中有家燕、西方毛脚燕、高山雨燕和普通楼燕,气候变化可能导致上述情况再次发生。

这与 2013 年 3 月 23 日《半岛晨报》的报道有部分印证,张先生一家自称通过邮件向瑞士鸟类研究所(Swiss Ornithological Institute)核实课文的真实性,瑞士专家回信称事情发生在秋天燕子从北往南飞时,交通工具除了火车还有汽车,但信上说只救出了几百只燕子。

不论如何,鸟类救助都是一项非常专业且成功率有限的工作," 燕子专列 " 方案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不少困难。" 野生鸟类始终对人有趋避行为,抓的时候处理不当会造成更多伤害;运输时也需要让它们处于密闭、黑暗的环境,期间如何补充水分营养也是难题。" 田丽说。

顾辞舟救助过的燕子

" 据我目前个人救助和指导别人救助的经验来看,燕子一旦落地基本上就是濒死了,很难救活,即使我这种经验丰富的也难。" 顾辞舟告诉南风窗," 燕子真的太小太脆弱了,它的天性是在飞行中捕食飞虫,人工喂养一是没有大量飞虫喂食,二是不符合它们捕食习惯,它们不会吃的。即便救活了,后续人工饲养过冬,保持羽毛完好无损伤,并且保持野性,这三点都很困难。"

她进一步解释,一次看似平常的意外降温给燕子带来的是一系列连锁反应:" 人工饲养能提供的活虫种类比不上野外,很容易营养不良。人类提供的环境没有野外那么大量的阳光照射和充足的飞行,会导致羽毛严重损伤。如果要恢复羽毛,只能等半年后重新换毛。但这半年,会发生什么都不得而知,甚至有可能换毛也换不好。而且经过长期人工饲养,鸟也会丧失野外生存能力,无法回归野外。"

周海翔和田丽都强调,燕子是肉食鸟。想尝试短时间内维持燕子的生命,可以先用滴管或纸巾从燕子嘴角慢慢把水挤进去,像降温捉不到昆虫时可以准备很细小的肉丁儿或者买一些面包虫。救助时燕子大概率已经很难主动进食," 需要用填食的方式给他塞到嘴巴里面 "。长远来看,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燕子筑巢的环境不去干扰它们的繁殖,对种群延续也很重要。

03

 " 这个秋天气候极其异常,没有之一 "

田丽表示,物候错配在其他年份、其他物种身上也时有发生,今年几地燕子的遭遇尚不能代表当前气候变化已经对燕子种群产生了广泛影响," 要靠一些具体的跟踪研究才能够得到科学结论 "。

幸运的是,家燕分布很广,整个欧亚大陆都有繁殖,部分个体的损失不会影响到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部分自媒体 " 蝗灾预兆 " 的说法有夸大其词之嫌。

而人们对燕子的强烈关怀,更多源于近年来愈来愈多应对极端天气冲击时对自身处境的焦虑,尤其在这个不再像秋天的秋天。

广东湛江春季低温期间,多只家燕和金腰燕个体在巢中 " 抱团取暖 ",最终还是难逃死亡的命运 / 田丽 摄

" 这个秋天气候极其异常,没有之一。"10 月中旬," 中气爱怎么说 "(中国气象爱好者)账号发布视频如此概述北方破纪录连月阴雨、南方多地国庆后连续十几天超 37 度高温以及十几个台风轮番轰炸的乱套场面。因为长期致力于气候科普,异常现象又越来越多,中气爱团队也常被网友戏称为 " 中气坏 ",频频被玩梗 " 祝早日停更 "。

中气爱联合创始人王路澄告诉南风窗,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偏强是今年秋天混乱短暂最直接的原因。

" 副热带高压每年会有周期性移动,一般来说 3-4 月份在华南地区,5-6 月份在东南地区,7-8 月份在长江中下游及华北平原一带,9 月份后逐渐南撤。" 常年 10 月,副热带高压本来要南撤到华南地区,并进一步退入南海,但今年副高非但不南退,还跟盛夏一样北上,偏离正常轨道 1000 多公里,稳定在长江中下游至黄淮平原一带,相当于常年 7-8 月的位置。

王路澄表示,副高 9-10 月份南撤时间据统计越来越晚是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副高覆盖的区域是高温晴空区,其北部和西部边缘是中国的主雨带,而台风一般出现在副高的南侧。副高坚挺,边缘的暖湿气流与冷空气持续对峙让北方地区阴雨连绵,长江中下游的高温长期维持,华南的台风接连不断,这三者都是副高晚撤的结果。

10 月以来,北方多地秋雨连连,陕西中南部和华北南部、黄淮等地大部地区累计雨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 / 来源:中国 天气网

稳定的副高也堵住了本应在 9 月南下的冷空气的去路,使其只能困在西伯利亚不断堆积变冷。台风的吸引增大了高压(冷空气)与低压(台风)间的气压梯度,促使冷空气在十月中下旬猛烈南下,带来剧烈冷暖转换,中部城市如长沙、武汉、重庆、南京降温格外迅疾,北方跳过秋高气爽直接入冬,南方也在冷空气和台风降水的混合中迅速进入深秋,燕子随之遭殃。

王路澄目前常居上海,桂花绽放所需要的温度条件是早晚十几度,中午二十几度,而上海今年中秋节气温高达 35 ℃,促使花芽分化的温度迟迟不达标,桂花也一度 " 想不开了 "。

王路澄分析,今年的拉尼娜事件、近海海温较常年同期偏高 4-5 ℃、全球气候变暖趋势这三点利好共同导致副高历史性北移。" 自 1961 年我国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秋季副高如此偏北、偏强的情况是特殊的,甚至可以说是目前唯一的。"

拉尼娜年我国冬季气温距平 / 图源:国家气候中心

中国气象局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5)》显示,1961 年以来,我国极端高温和强降水事件持续增多,2024 年我国气候风险指数更是创下历史新高。从环流形势来看,今年冬天总体偏干,王路澄预测大范围冰冻雨雪出现概率比较低,但接下来大回暖和大降温反复横跳可能会是新常态,特别是 12 月前依然主要受副高天气系统控制的我国南方地区," 冷空气强的时候就一下子变冷,但是副高北抬一点,就又突然变暖 "。

发稿前,南方气温又有了回升的趋势。顾辞舟告诉南风窗这两天武汉转暖了,目前没再看到湖面上有燕子," 上次看到它们是集群的,可能就是集合要准备迁徙了,希望它们一路平安 "。

文中配图部分来源于网络,首图来源于大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