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与金融的结合,已经不再仅仅是“技术赋能业务”的故事,而是“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的现实。

2025年,是AI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一年。作为这一进程的深度参与者,我们清晰地看到:生成式大模型的突破,正推动AI从“单点试水”逐步走向“全流程融合”,从辅助工具变成为真正的价值引擎。但与此同时,一场关乎安全的重定义也已迫在眉睫。

一、融合:AI落地的三重进阶

多模态融合,实现感知升维

多模态不是简单叠加信息,而是通过融合文本、图像、语音、图谱等不同模态数据,实现对用户和场景的更立体刻画。以风控为例,信也融合人脸、声纹、行为序列等多维信息,结合自研的图异常检测与跨模态建模,构建了可自主演进的反欺诈体系。在特定欺诈识别中,准确率已达98.8%,召回率95.3%。

在交互层面,多模态技术正在重新定义服务体验。我们研发的新一代智能对话引擎,深度融合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与金融知识库,突破了传统语音交互的天花板。信也科技基于此打造的智能语音机器人Blu,已实现日均百万次服务,并支持从中英文到乌尔都语等六种语言,真正实现“规模化个性服务”。

大小模型协同,走向精准实用

大模型的优势在于通用理解与生成能力,小模型的价值在于针对性与稳定性。金融行业的趋势,是两者协同。

信也科技自研大模型“米粒”于2024年完成国家网信办备案,奠定了合规的服务基础。依托大模型开发平台E-LADF与智能体创新平台Zeta,大模型已覆盖代码辅助、巡检排障、获客投放、风险控制等核心环节。但我们也看到,通用大模型在面对私有、专业数据时仍存在局限。例如,识别用户是否故意做出“夸张表情”攻击人脸识别系统,这类细微且语义复杂的任务,小模型往往更精准。因此,在相当长时间内,“大模型探索边界,小模型保障深度”的协同,将是AI高效落地的现实解法。

人机融合,从协作到共生

受机器能力的限制,上一代人机关系是分工式的——机器预筛、人工跟进。随着大语言模型、语音大模型、智能体协作等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机器逐渐具备了处理个性化长尾问题和复杂业务流程的能力,成为人的“延伸”,服务模式开始无缝衔接。

这种人机融合不仅提升了效率,也在悄然改变服务逻辑:AI不再只是“辅助者”,而是“坐席的分身”,“服务的共同体”。未来的客服坐席,也许并不需要分清“谁是人、谁是机器”。

二、安全:AI金融不可逾越的生命线

模型安全:从“能用”到“可信”

AI的安全问题,并非抽象的技术风险,而是直接关联到业务决策的稳定性。信也科技自2022年起,与浙江大学合作在国际顶会AAAI上发表多篇图模型攻防研究论文,以探讨主动和被动的模型安全策略。2023年以来,大语言模型的基础性和脆弱性更加有目共睹,业界对于模型安全可控的重要性迅速达成共识。

 因此,我们坚持“能用更要可信”的原则——技术落地必须在合规、安全、可追溯的框架下推进。“米粒”模型的备案正是这一原则的体现。

生成式AI带来安全新挑战

与此同时,生成式AI的普及让“伪造”进入了低门槛时代。数秒语音可克隆声音,几张图片可生成逼真视频,让很多人大为惊叹。但在金融领域,这意味着欺诈手段更智能、风险识别更困难。对此,信也科技持续升级反欺诈算法,并连续两届以“深度鉴伪”为主题举办算法大赛,与IJCAI、CIKM等国际会议合作,吸引来自微软、小米、纽约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全球企业和高校的数百支参赛队伍。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推动行业形成“共防共建”的安全生态。

三、未来:在攻防中前进

安全与创新从来不是对立的两极。

从去年到今年,我们在多次调研中发现,社会对AI安全的关注显著上升,但行业防线仍有短板。安全不仅是算法问题,更是体系建设问题——包括技术防护、员工教育、跨行业协作等多层防线的共同作用。AI在金融的未来,不在于单一技术的突破,而在于如何让创新与安全共存。只有当AI在可控、可信的框架内落地,智能化的金融体系才能真正实现普惠与稳健。

真正的AI落地者,不只是“技术实现者”,更是“安全边界的重塑者”。

(本文作者王春平,系信也科技首席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