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林汉垚



  在粤港澳融合与大湾区财富管理需求爆发背景下,一场内地资本围绕跨境金融与大湾区保险的生态布局加速开展。

  近日,京东通过旗下公司取得保险经纪牌照,并更名为“京东保险顾问(香港)有限公司”,正式以自有品牌切入香港市场。

  几乎同期,越秀集团在经历近十年竞购后,最终完成了对香港人寿的全资控股。

  业内专家指出,内资南下核心动力在于香港保险牌照具备多币种保单、全球资产配置等独特国际化优势,旨在服务大湾区跨境需求、完善金融生态。随着科技化、养老化趋势注入,香港保险市场生态正迎来深刻重塑,而内资企业也面临品牌信任与本地化运营的全新挑战。

  京东、越秀双双落子

  10月中旬,香港保监局持牌保险中介人登记册显示,京东旗下Jingda HK Trading Co., Limited本月14日已取得保险经纪公司牌照,有效期是2025年10月14日至2028年10月13日,可经营的业务为一般及长期业务(包括相连长期保险),负责人为Lam Che Chuen(林志全)。

  随后,该公司更名为“京东保险顾问(香港)有限公司”,京东正式以自有品牌进军香港保险市场。

  与此同时,京东已在招聘网站招募合规负责人、保险顾问、运营总监等香港保险岗位,筹建香港本土化团队,为业务实操做准备。

  对于京东申请保险经纪牌照,布局香港保险市场的战略考量、业务定位与产品策略,21世纪经济报道向京东进行采访,截至发稿,京东方面未做回复。

  记者注意到,其实在直接获取保险经纪牌照前,京东就通过参股的数字银行Livi银行在香港保险分销领域埋下触角。2022年起,Livi银行就与中银人寿、富卫保险合作推出保险产品。

  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朱俊生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京东进入香港保险市场,是为了将保险纳入其“零售+金融”生态,强化客户服务闭环,并为海外布局积累经验。

  几乎与京东同步,广州老牌国企越秀集团也在香港保险市场落下重要一子。10月9日,越秀集团完成对香港人寿的全资控股交割。

  越秀集团通过新成立的全资附属公司越秀保险(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越秀保险控股”)间接持有香港人寿83.33%的股权,连同其旗下创兴银行子公司、香港人寿原股东创兴保险原有的16.67%股权,实现了对香港人寿的完全控制。

  据了解,越秀集团对香港人寿垂涎已久,自2016年以来,曾三度竞购香港人寿,但都因市场环境和报价等多方面因素未成功。

  直至2024年年底,香港人寿四大股东亚洲保险有限公司、招商永隆代理有限公司、华侨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及上海商业银行有限公司与越秀集团达成股份收购协议,将出售其所持有的香港人寿83.33%股份交易给越秀保险控股。

  最终这笔交易在2025年9月25日获得监管批准,并在2025年10月9日正式交割。

  内资抢滩香港往事

  内资南下早有迹象,此番京东与越秀集团的进场则是内地资本布局香港保险市场的延续与升级。

  2017年,云锋金融宣布联合蚂蚁金服、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等机构,斥资131亿港元收购美国万通负责的中国香港和澳门业务,即万通保险亚洲。2019年4月,万通保险亚洲正式改名为万通保险。

  2018年,腾讯联合英杰华集团、高瓴资本打造香港首家网上人寿保险公司Blue。此外,不少内地保险机构也加大对香港市场的布局。

  如今,互联网巨头京东与老牌国企越秀集团的入局则标志着一场围绕跨境金融,尤其是大湾区保险的战略布局正在加速。

  对于内地资本纷纷布局香港保险市场的核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向记者分析,综合来看,内地资本布局香港保险市场的核心驱动力是国际化优势。

  在他看来,香港寿险牌照等于“行证”。王国军表示,一张牌照可同时做多币种保单、链接全球资产,这是内地牌照无法替代的稀缺资源。香港保险公司可投全球股债不动产,投资渠道上有国际化优势。

  朱俊生同样认同香港保险牌照的独特市场通道价值。他分析,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是连接内地与全球的重要桥梁,持有当地保险牌照意味着可以更灵活地服务跨境客户,开展离岸产品和财富管理业务。

  朱俊生还表示,大湾区的融合发展带来了养老、医疗、财富传承等跨境保险需求,吸引内资企业前来布局。香港在产品创新、投资运作、监管环境等方面的灵活性,为企业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同时,朱俊生指出,对于大型集团而言,保险是构建综合金融生态的重要环节,通过布局香港市场,可以延伸客户生命周期管理,完善金融版图。

  重塑香港保险生态

  随着内地资本大举进入香港保险市场,一场行业生态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王国军表示,在客户结构上,香港保险市场正呈现明显的“内地化”趋势。

  香港保监局数据显示,2024年,香港长期保险业务新造保单保费达2198亿港元,同比增长21.4%,其中中国内地的保单持有人贡献了628亿港元的新增保费,涵盖终身寿险、重疾险及医疗险等核心保障型产品。

  朱俊生也表示,未来,香港保险市场将更聚焦于健康险、养老险和高端储蓄类产品,以回应内地高净值客户的需求。

  科技化也是内地资本给香港保险市场带去的重要变革。王国军称,内资把“微信/支付宝小程序+直播投教+线上核保”整套打法搬到香港,带动香港保险的科技化。

  据了解,香港的传统售险模式主要依靠线下的经纪人及代理人,体系相对分散,数字化程度普遍较低。

  香港金融发展管理局今年3月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香港保险业数字化水平落后于荷兰、美国等市场,Sia Partners评估显示其平均分仅51.1(满分100),传统保险公司虽已推进前端服务数字化,但后端理赔、核保仍依赖纸质流程,效率瓶颈显著。现行法规虽允许电子签名,但人寿公司多坚持传统签署方式。

  天职国际保险咨询主管合伙人周瑾表示,布局香港保险市场的互联网企业借助其强大的线上流量运营经验,可能会给香港市场带来更多的创新元素,加速香港保险市场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进程。

  产品方面,“养老化”成为香港保险的重要趋势。王国军指出,内地险企把“养老保险+康养社区”模式输出香港,与大湾区医疗、养老资源对接,催生“保单+入住资格”一体化产品,挤压传统储蓄险份额。

  此外,在行业层面上,朱俊生指出,随着内地资本的进入,短期内,香港保险市场将出现更多并购与整合,中小险企的股权结构会被重组。中长期看,香港保险生态可能形成“两种模式”并行,一类继续以外资、港资为主,面向本地与国际市场;另一类则由内资主导,与内地金融、科技、医养生态深度融合,形成跨境服务网络。

  长于资本、短于信任

  在为香港保险市场带去变化的同时,内资企业也面临本地化运营的挑战。

  朱俊生指出,进入香港保险市场的内资企业在保险精算、风险管理、本地化合规等方面仍需补课,需在专业化经营与长期资本管理上投入更多。

  王国军则分析到,香港内资险企的竞争优势是母公司可长期注入低成本资本,投资端承受波动能力高于香港本地中小险企。短板是品牌信任与150 年历史的友邦、保诚差距甚远,缺乏营销渠道,前期投入大,风险高。

  “熟悉香港市场的大湾区地方国资以及机制相对灵活的互联网企业更加积极。” 周瑾分析本轮内资南下香港保险市场时表示,大型险企都已经在香港获得了经营牌照,完成了其初步布局,广大中小险企则暂时还不具备海外牌照布局的能力。

  对于上述两种类型企业的优势,朱俊生分析,互联网平台如京东,具备庞大的用户群和数字化能力;国企如越秀,则拥有稳健的资本来源和政府资源,它们都能够快速形成品牌影响和服务网络。

  此外,周瑾表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融合的进程,近些年境内高净值人群的全球化资产配置需求增长迅速,很多消费者会选择香港的保险产品。内地部分企业看准这一机会,通过香港地区业务牌照的布局,从而抓住市场机会,并可通过两地业务联动,更好服务其自身在境内的客户。

  周瑾分析,从消费者角度看,在港内资险企更熟悉赴港内地客户的全球资产配置需求,其品牌也更容易赢得信任。

  据了解,香港长期以来是亚洲最成熟的保险市场之一,近年来表现尤为强劲。

  香港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披露,2024年香港保险密度高居亚洲首位、全球第二,保险渗透率达18.2%。

  香港保监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香港毛保费总额达4234亿港元,长期业务(不包括退休计划业务)的新造保单保费为1737亿港元,同比上升50%;长期有效业务的保费收入总额为3650亿港元,同比上升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