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88—1800年的美利坚共和国》
[美]斯坦利埃尔金斯、[美]埃里克迈特里克著,韩华译,汉唐阳光|山西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1994年的班克罗夫特奖获奖图书。书中,两位作者从政治、文化、经济、外交、军事等多个角度,对新生的美利坚共和国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梳理。在对核心争议的分析过程中,本书追溯了联邦党人和共和党人的意识形态分歧,阐释了美国党派政治的缘起,从而对美国现代政治的兴起进行了全景式的记录。

《阿根廷的政治经济学: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权力与阶级》
[阿根廷]莫尼卡佩拉尔塔-拉莫斯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本书通过深入剖析阿根廷自1930年以来的政治经济历史,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揭示了阿根廷如何在政治经济的漩涡中挣扎前行。

《魑魅魍魉:我们的心魔和怪物的意义》
[英]娜塔莉劳伦斯著,张凤香、白文革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一部深入探索人类与怪物之间复杂关系的文化史与心理分析著作。作者以跨学科的视角,从史前洞穴壁画中的兽人巫师、古希腊神话中的弥诺陶洛斯,到《圣经》中的蛇与混沌之龙,追溯了怪物在人类想象中不断演变的形象与象征意义。

《第三帝国:一部纳粹德国史》
[美]托马斯奇尔德斯著,杨楠译,后浪|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本书讲述了希特勒和纳粹德国从崛起到灭亡的故事,让我们得以了解《凡尔赛条约》和经济危机是如何促使曾经默默无闻的纳粹党攫取了魏玛德国的最高权力,以及他们为何能在短短6个月内,就将这个功能失调的民主国家转变为极权主义的独裁国家,并将整个国家拖上战争与屠杀的道路。

《弗里德里希二世皇帝:一部传记》
[德]恩斯特H.康托洛维茨著,陆大鹏、刘晓晖译,甲骨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弗里德里希二世是神圣罗马帝国历史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皇帝。他从1220年起在位约30年,拥有如西西里国王、德意志国王、耶路撒冷国王、意大利国王和勃艮第领主等诸多头衔。本书展现了被称为“世界奇观”的弗里德里希二世皇帝跌宕起伏的传奇一生。

《改变世界的中国植物》
郭晔旻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在地球上,植物以其独特的生命力,为这个世界带来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自古以来,中国便是植物资源的宝库,中国植物通过古老的丝绸之路等传播渠道,走向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这些植物的世界,深入了解它们的起源、传播与贡献,感受它们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和魅力。

《格伦费尔塔楼火灾是如何发生的》
[英]彼得阿普斯著,崔航蔚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伦敦格伦费尔塔楼火灾——“英国21世纪最严重住宅火灾”——造成72人死亡。本书通过档案、调查与听证,剖析国家、资本与公民在灾难治理中的复杂交错关系,揭示了火如何在制度中生成、在技术标准中被忽视、在社会结构中指向特定人群——所谓灾难,并非自然事件的必然后果,而是社会系统对风险的管理失败和权力分配失衡的产物。

《亨利贝尔坦的“中国阁”》
[法]约翰芬利著,王子童译,万川|中国工人出版社
本书聚焦18世纪的中法文化交流,以法国国务秘书贝尔坦与在华耶稣会士的合作为主线,揭示了启蒙运动时期中西文明对话的复杂性。通过法兰西国王赠礼、圆明园记述、中国园林理论西传、儒家思想译介等关键事件,展现了器物、知识与观念的双向流动。

《厚土无疆:古代中国的今生与来世》
[英]杰西卡罗森著,李晨、陈北辰译,中信出版集团
作者以十二座墓葬遗址为切入点,以跨区域物质文化交流的新视角,综合考古、历史、地理、生态、艺术等多学科诠释古代中国,重构了上下五千余年间古人生前与死后世界的鲜活图景,勾勒中国的国家文明与世界其他主要国家文明的同步、独到,以及跨越欧亚大陆的文化交融。

《花窗三十看“西游”》
赵毓龙著,野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踏上《西游记》研究的学术之路小二十年后,青年学者赵毓龙决定就《西游记》的解读交上一份新答卷。以“花窗”为喻,本书提出三十个问题,试图以问题为窗口,从《西游记》的文本生成、“五圣”的形象演化、重要配角(如观音、太白金星、“小妖”群体)的功能与脉络这三个维度,带领读者重新观看《西游记》文本。

《没有民主的政治(1815—1914):英国政府的观念与关注》
[英]迈克尔本特利著,王皖强译,商务印书馆
19世纪,英国没有民主可言。但在工业社会与日俱增的压力下,它逐步从土地贵族的寡头统治体制过渡到民主体制。英国政治发展遵循怎样一种逻辑?如何认识这段历史进程?历史学家本特利挖掘同时代人的观念,考察统治阶级的“关注”所在,集中展示了统治阶级如何控制、操纵,甚至反对“民主”,却依然无法阻碍大众民主的到来。

《舌尖上的彩虹——化学染料如何改变我们与食物的关系》
[英]卡罗琳科博尔德著,孔庆典、杜煜、张溪芮译,格致出版社
本书巧妙地将科技史、社会史与消费文化史融合在一起,讲述了第一种工业化生产的染料如何从纺织业悄然潜入我们的食物,彻底改变西方乃至全球食品工业的故事,为理解现代食品体系的起源、当下的食品安全焦虑以及“纯天然食品”迷思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历史视角。本书不仅是一部化学工业史,更是一段跨越百年的食品安全博弈史。

《狮吼人生:奇女子巴斯妇传》
[英]玛丽昂特纳著,汪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巴斯妇艾莉森是《坎特伯雷故事集》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本书作者玛丽昂特纳首先考察了巴斯妇的生平故事,揭露了这一创作背后的文本渊源和现实联系。继而论述了巴斯妇持久的生命力,即使在历史上屡遭曲解、压制乃至禁毁,但她仍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后世小说、戏剧、电影等作品中,并在当代女性作家的笔下蜕变重生。

《图像中的宋代女性》
程郁著,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对宋代妇女的社会参与进行了深入研究,关注下层劳动妇女,吸收艺术史研究及考古研究成果,着重考察宋代婴戏图与女教图两类图像,分四章观察宫廷女性与劳动妇女两个群体的真实生活与思想观念,以呈现宋代社会性别观的嬗变走向。

《魏玛文化:置身事内的局外人》
[美]彼得盖伊著,刘森尧译,方尖碑|译林出版社
在一战的废墟与二战的阴影间,德国短暂炽烈的魏玛共和国孕育出20世纪最激进、最现代的文化实验。一代政治生活的“局外人”——艺术家、科学家、思想家如何在动荡中成为德国文化的中心力量,从包豪斯建筑到布莱希特戏剧,从弗洛伊德心理学到马列维奇构图,不仅是历史的回望,更是对现代性的光明与暗面的深刻剖析。

《我们为何质疑受害者:论可信度》
[美]德博拉陶克海默著,沈乐慧译,风之回响|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国内首部系统探讨“受害者有罪论”的著作,解答不端性行为事件中的普遍迷思:怎样判断谁说的是真话?为何许多人不相信受害者?如何才能更公正地处理这类事件?本书基于作者亲历的典型案例,剖析了权力运作与可信度判断之间的复杂关联、文化观念与法律制度之间微妙的相互作用,探讨了我们的信任机制如何被系统性扭曲。

《西方谐典:二次元时代的文学阅读指南》
曹洁然著,艺文志|上海文艺出版社
当一部作品被奉为文学经典、列入后世的必读书目,它常常会脱离作品生产出来的时代语境,世界名著的翻译腔又给它加了一层隔膜。本书尝试对经典进行“二次元重制”,让经典和作家与当代读者耳熟能详的二次元作品相向而行,通过动漫和游戏复现经典作品的社会、政治气氛。

《信仰与权力:阿拉伯世界的裂变与重生》
[英]法瓦兹A.格吉斯著,苑默文、罗康译,索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阿拉伯世界的历史常常被两种力量左右,一种是以埃及前总统纳赛尔为代表的阿拉伯民族主义,另一种是以赛义德库特布为灵魂人物的伊斯兰主义。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法瓦兹A.格吉斯教授用12年时间收集原始资料,重新呈现纳赛尔和库特布之间暴力对抗又共生共存的历史,为了解当下中东政治和未来阿拉伯世界走向提供了参考。

《浴火温泉关:重塑世界历史》
[英]保罗卡特里奇著,王静译;李永斌审校,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作者以史诗般的笔触重构了这场公元前480年的血火交锋,他强调了这场战役对东西方历史的重要影响:温泉关战役一方面体现了斯巴达人和其他希腊人与波斯人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体现了自由和奴隶制的冲突。事实上,这一战役不仅是古希腊历史的转折点,而且是整个世界历史的转折点。

《月照崇徽:章献刘后与宋真仁之际政治》
刘广丰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部全面研究传奇女性刘皇后及其时代的政治史著作,从贫女到垂帘太后,以刘后一生为线,全景呈现宋真宗至仁宗朝的君臣互动、党争博弈与士风变化,展现宋代政治的复杂与人性温度。同时,以女性视角深入其背后的时代,揭示刘后在内政、外交、法制等方面的成就,发掘出女性主政特点与智慧。

《战时的博弈:教宗庇护十二世、墨索里尼与希特勒的秘史》
大卫I.科泽著,王晨译,理想国|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1958年教宗庇护十二世去世后,其文件被封存于梵蒂冈档案馆,他在二战期间的经历成了未解之谜。2020年,这些档案终于解密。作者从档案解密伊始就挖掘新材料,指出教宗为维护教会利益而放弃道德领导地位。数千份档案描绘出崭新戏剧性画面,展现教宗为何屈从于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打破了以往为其辩护的谎言与神话。

《政治哲学导论》
[美]约翰西蒙斯著,毛兴贵、施弋杨译,商务印书馆
本书是当代政治哲学家约翰西蒙斯的代表作,也是一本难得的政治哲学入门和研究的必备书目。全书用六章讨论了政治社会与政治哲学的国家合法性与政治义务、社会正义、民主和国际政治哲学问题。作者围绕这些重大问题上的主要哲学立场和理论展开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在结合著名哲学家的论证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中国现代性的起点:戴震的新古典世界》
[美]胡明辉著,常春兰、董建中、彭繁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以戴震为中心,探讨清代儒学士人与耶稣会士的数理天文学之争。戴震以理性方法重构儒学与西学,为乾隆朝科学派在儒学框架内研究科学提供可能,从而化解耶稣会士的文化威胁,推动西学本土化。这一整合被视为中国现代性的思想起点,启动了至今约250年的历史变动。

《忠臣之变:大宋989—1051》
吴铮强著,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为作者十余年潜心研究北宋政治史的力作,以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寇准极言边事被拔擢为枢密院直学士为发端,讫于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诏撰《旌忠之碑》。通过对史料爬罗剔抉,书中既展现了以寇准为中心的北宋朝堂群像,又呈现出各方势力如何围绕对寇准的“忠奸”叙述争夺话语权,开启影响深远的“党争”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