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见习记者|蒋习
万华化学(600309.SH)交出“变革年”的第三份成绩单,净利仍呈下降态势。
万华化学日前披露,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442.26亿元,同比下降2.2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1.57亿元,同比下降17.45%。
这已是该公司自2024年半年报以来,连续第六份业绩下滑的财报。
万华化学业务分为聚氨酯、石化、精细化学品、新兴材料、未来产业五大板块,主营业务包括聚氨酯业务、石化业务和精细化学品及新材料业务。
纵观该公司各业务表现,聚氨酯和石化业务受困于行业不景气,业绩增长乏力,押注的锂电池新业务仍指望不上。

今年前三季度,该公司聚氨酯系列产品实现销售收入551.43亿元,同比下降1.66%。万华化学表示,三季度聚氨酯系列产品整体价格呈现震荡趋势。
聚氨酯作为一种新兴的有机高分子材料,被誉为“第五大塑料”。万华化学的聚氨酯业务包括异氰酸酯和聚醚多元醇两部分。
大宗异氰酸酯分为MDI和TDI两类,主要运用于冰箱冷柜以及汽车、建筑、涂料及家具、包装等行业,前者是万华化学的拳头产品。
万华化学目前是全球最大的MDI和TDI供应商。截至2024年末,该公司拥有MDI产能380万吨/年,TDI产能111万吨/年。
石化系列产品在前三季度为万华化学贡献收入593.19亿元,同比下滑4.29%,为该公司第一大收入来源。该公司表示,三季度石化产品价格同比整体下移。
精细化学品及新材料系列产品表现亮眼,前三季度实现销售收入238.11亿元,同比增长19.6%,增速在各业务板块中领跑。万华化学近年新押注的电池业务,亦属于该业务板块。
万华化学指出,受主要产品销售价格下行影响,前三季度公司整体毛利有所收窄,同比下降1.94个百分点。
当前化工行业仍处于下行周期,国内化工产品价格指数及利润率均处于偏低水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9月,全国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利润总额为2802.6亿元,同比下降4.4%。
万华化学成立于1998年,2001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因其业内领先地位和高成长性,被称为“化工茅”。
在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发布的“2025年全球化工企业50强”榜单中,万华化学位列第15位,较去年上升一位。
界面新闻梳理发现,万华化学营收在2021年实现爆发式增长,同比增速98.19%,自此实现跨越式增长。其营收从上市当年的5.71亿元攀升,至2024年的1820.69亿元,累计增幅超过300%。
界面新闻梳理发现,自2001年上市以来,万华化学营业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从最初的5.71亿元攀升至2024年的1820.69亿元,累计增幅超过300倍,尤其在2021年出现爆发式增长,同比增速达98.19%。
盈利方面,该公司在2021年达到历史高点,归母净利润为246.49亿元,同比增幅达145.47%。此后其业绩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态势。2024年,尽管营收仍保持3.83%的温和增长,归母净利润却同比下降22.49%,至130.33亿元。
自2022年起,万华化学的毛利率明显承压,当年毛利率为16.57%,同比下降9.7个百分点,去年毛利率为16.16%,创历史新低。
据Choice数据,万华化学前三季度今年毛利率为13.44%,处于历史最低水平。
万华化学董事长廖增太在2025年新年致辞中表示“万华在舒适圈的时间太长”,并指出要认识到电池材料业务是万华实现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布局,是万华真正意义上的二次创业。
2023年,该公司首次公开提出,将电池材料业务视为第二增长曲线,并表示将布局正极、负极、电解液全系列产品。
2024年财报披露,该公司已打通了三大负极材料全流程,并通过收购兼并实现电池正极材料的全产业链布局。
今年2月,万华化学新一代电池材料产业园项目在山东烟台海阳市开工。该项目总投资168亿元,计划建成50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30万吨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的产能,规划2032年底全部投产。
其中,海阳电池产业园项目一期将建设10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计划2026年6月投产。
该公司在今年半年报中表示,电池材料加大研发投入,多项技术取得阶段性突破,第四代磷酸铁锂完成量产供应,五代完成定型首发。
今年9月,万华化学电池领域又一项目——万华化学(四川)电池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2万吨新型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一期)工程正式开工。
上游资源布局方面,万华化学通过参股远安兴华矿业切入磷矿资源;通过持有徽阳新材料45%股份,布局电池级磷酸产线;还与西藏矿业合作开发盐湖提锂技术。
在下游,万华化学参股企业烟台力华电源科技有限公司,后者计划建设25G Wh大圆柱储能电池项目,总投资约100亿元。
尽管投入巨大,万华化学的电池业务尚未实现盈利。
万华化学集团电池科技有限公司是万华化学电池业务的主要实施主体之一,且对万华化学今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影响达10%以上。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0.51亿元,净利润为-1.03亿元。
万华化学电池业务的其他实施主体,如万华化学(烟台)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财务状况未见披露。
全球范围内,众多化工企业都曾积极布局新能源领域,如巴斯夫、科思创、荣盛石化(002493.SZ)、中化国际(600500.SH)等。
但这条路并不平坦。
巴斯夫在2024年发布的“制胜之道”战略中,将业务区分为核心业务与自主业务两大类,电池材料被归为自主业务。但目前该公司已大幅削减电池材料业务部固定成本与资本支出。
中化国际的新能源雄心也遭遇重挫。今年10月,继骏盛新能源,中化国际旗下又一家锂电子公司宣告破产重整。曾试图构建的“从上游锂矿资源到下游新能源汽车应用的全产业链闭环”已大幅收缩。
截至10月28日下午14点20分,万华化学股价报收61.66元/股,下跌1.33%,市值为1930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