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欧洲地区陷入罕见的核演习密集期,北约与俄罗斯的核力量演习在时间维度上高度重叠,引发全球对核冲突风险的高度关注。两场演习的同步性并非偶然。北约宣称其行动为“防御性威慑”,俄方则明确指向“应对西方挑衅”。

这种并行核演习模式,自2022年俄乌冲突升级后渐成常态,但2025年双方核演习规模、透明度及政治语境均显著升级,折射出双方战略互信的严重缺失。

F-35A挂载B61核炸弹进行测试,美国在欧洲部署了约100枚该型核炸弹。

俄罗斯与北约核演习并行

北约年度“坚定正午”核演习于10月13日正式启动,持续至24日,为期12天,以荷兰为核心指挥区域,覆盖比利时、英国、丹麦领空及北海海域。并且,今年演习首次允许媒体部分参与,意在通过透明度传递威慑信号。俄罗斯则于10月22日启动战略核力量大规模演习,由总统普京通过视频连线亲自指挥,演习地域横跨普列谢茨克国家实验航天发射场、巴伦支海及堪察加半岛库拉靶场,形成陆、海、空三维核打击演练体系,与北约演习形成时空上的直接对冲。在演习后,俄罗斯又宣布“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完成关键测试,飞行距离达1.4万公里。

从时间节点看,北约演习已进入后半程的关键阶段,俄方选择此时启动核演习,显然是对北约演习进程的针对性回应。这种“你演我练”的时间重叠并非历史偶然,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双方核演习的时间窗口多次临近,反映出战略博弈强度的持续升级。

北约“坚定正午”演习虽未涉及实弹发射,但构建了多维度的核威慑演习框架。参演力量包括14个成员国的约2000名军人及71架各型战机,核心装备涵盖美国B-52战略轰炸机、F-35A隐形战机等。2024年3月加入北约的瑞典首次派出“鹰狮”战机及军事人员参演。瑞典首相克里斯特松称:“世界不确定性加剧,北约需要可信核能力防止联盟受袭。”2023年4月加入北约的芬兰则连续第二年派出F/A-18“大黄蜂”战机参演。值得注意的是,美军首次派遣4架F-35A参演,获认证可携带B61-12新型战术核弹,该核弹具备可变当量设计与高精度打击能力,与F-35A形成“隐身战机+小型核弹”的战术核打击组合,大幅降低了核打击的使用门槛。

俄罗斯此次演习则展现了完整的“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体系,参演装备涵盖陆基、海基、空基三大核打击平台。陆基方面,从普列谢茨克国家试验航天发射场试射了“亚尔斯”洲际弹道导弹。该导弹作为俄陆基核威慑中坚,具备固定发射井与公路机动双重部署能力,可携带多枚分导式核弹头,射程覆盖全球主要目标区域。海基力量核心为北方舰队“布良斯克”号战略核潜艇,在巴伦支海成功发射“深蓝”潜射弹道导弹,验证了俄在高纬度寒冷海域的二次核打击能力。该型导弹搭载于“德尔塔-4”型潜艇,是俄海基核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空基平台则出动图-95MS远程战略轰炸机,完成空基巡航导弹的实弹发射任务,该机型具备远程奔袭与防区外打击能力,是俄空中核威慑的核心装备之一。

俄罗斯在核演习中试射“亚尔斯”洲际导弹。

北约与俄罗斯并行开展核演习背后动因

一是地缘政治博弈的直接催化。乌克兰危机持续三年余,是双方核演习同期举行的核心导火索。美西方对乌军援不断升级,如瑞典“鹰狮”战机以及特朗普正考虑向乌克兰转移核常兼备的“战斧”巡航导弹用于打击俄领土纵深,使俄战略安全环境进一步恶化,对俄纵深战略设施日益构成严重威胁。俄方视此为战略挤压。作为回应,俄罗斯不仅通过精确打击乌指挥节点实施“对称反制”,更通过大规模核演习展示战略威慑能力,以遏制美西方对乌的武器援助升级态势。在俄方看来,必须通过核力量宣示其核门槛的不可逾越性,防止北约误判局势。

北约则以“应对俄核威胁”为借口,加速推进核威慑体系的实战化转型。随着芬兰、瑞典加入北约,联盟的战略前沿已直接推进至俄边境。北约或可通过在北欧地区部署核打击平台,形成对俄的战略包围态势。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北约通过年度核演习强化成员国的协同作战能力,展示联盟凝聚力,试图以核威慑压制俄罗斯的常规军事行动。这使双方在核演习的时间选择上形成针对性回应。

二是战略互信崩塌,安全困境加剧。俄与美及北约之间的战略互信已降至冷战结束以来的最低水平。俄罗斯新版《核威慑国家基本政策》的出台,将“敌人使用巡航导弹和无人机等大规模空中打击”“破坏俄核威慑能力”等情形纳入核反击触发条件。这一政策调整被北约解读为“核门槛降低”,成为其强化核演习的重要借口。而北约持续扩大“核共享”机制范围,让更多欧洲成员国参与核打击演练,这种“集体威慑”策略严重触碰了俄罗斯的安全底线,促使俄方通过核演习展示反制决心。这种恶性循环形成“安全困境”的典型表征——一方的安全举措被另一方视为威胁,进而引发更强烈的反制措施。双方均遵循“以威慑求安全”的冷战逻辑,但博弈焦点从常规力量平衡转向核威慑的可信度。

三是军控机制失效的连锁反应。近年来,《中导条约》《开放天空条约》等一系列军控协议的先后失效,使双方失去了危机管控的制度保障。军控机制的失效直接导致双方陷入“核军备竞赛”的恶性循环。美国加速推进“哨兵”洲际导弹、B-21轰炸机等新型核装备的研发部署,俄罗斯则测试“萨尔马特”洲际导弹、“波塞冬”核动力无人潜航器和“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等尖端装备。同时,双方通过实战化核演练替代条约约束,试图以单边行动确立新威慑规范,最终形成同期演练的对峙局面。

四是联盟管理与国内政治需求。对北约而言,核演习是安抚波兰、芬兰等盟国的安全承诺,缓解其面对俄“前沿威慑”的焦虑。对美国特朗普政府而言,演习既可对冲对俄绥靖批评,又为对乌军援升级铺垫合法性。俄方则借演习确保核威慑的有效性。

北约与俄罗斯同期举行核演习的消极影响

一是欧洲安全架构遭遇系统性震荡。双方同期举行核演习严重冲击了欧洲现有的安全格局,使欧洲冷战后形成的安全平衡局面进一步瓦解。北约将核演习区域抵近俄边境,英国战斗机沿俄边境巡逻。这种“抵近威慑”策略迫使俄罗斯强化边境地区的军事部署,形成“威慑-反威慑”的螺旋式升级。俄罗斯在白俄罗斯部署战术核武器、在加里宁格勒方向部署“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在北极圈内部署最新型“萨尔马特”洲际弹道导弹,构建起针对北约的“反威慑屏障”,进一步加剧了欧洲的军事对峙态势。

对于欧洲中立国家而言,同期核演习使其陷入“安全两难”困境。瑞典、芬兰加入北约后参与核演习,标志着北欧地区从传统中立地带转变为战略对峙前沿,这不仅引发俄罗斯的强烈反制,也使地区国家面临被卷入核冲突的风险。欧洲对美国核依赖加深,削弱了欧洲共同安全政策的有效性,使欧洲在美俄核博弈中逐渐丧失战略自主性。

二是核危机误判的风险显著攀升。核演习的同期性大幅压缩了战略信号的解读空间,增加了意外冲突的发生概率。北约与俄罗斯的演习区域地理相近,参演战机与舰艇的活动范围存在部分重叠,双方在北海、巴伦支海等海域的军事行动极易引发误判。

战术核力量演练的普及进一步降低了核冲突的爆发门槛。北约“隐身战机+战术核弹”的组合演练,模糊了常规打击与核打击的界限,使俄罗斯难以判断北约战机的真实作战意图。

俄罗斯新版核威慑政策将常规远程打击纳入核反击触发条件,这种“核常衔接”的战略设计,可能在演习期间因误判引发核力量的应急响应。历史经验表明,军事演习中的操作失误、信号误读曾多次引发国际危机,而核演习的高敏感性意味着任何误判都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三是联盟责任与失控风险。北约核共享机制下,荷兰、比利时等非核国参与核决策,增加联盟内部责任分散问题。若危机爆发,美国或在盟友压力下过早承诺核保护,而俄方可能误判北约团结性,采取相应行动。此外,无人机侵扰、网络攻击等混合威胁与核演习交织,增加核危机非对称升级路径。

四是全球核军控体系的面临崩塌。同期举行核演习严重破坏了全球核军控的国际共识,使本已脆弱的核不扩散体系雪上加霜。俄罗斯与北约在演习中展示的新型核装备,如“匕首”高超音速导弹、B61-12战术核弹等,均超出现有军控条约的管控范围,这种“技术突破倒逼军控失效”的现象,可能引发全球范围内的核军备竞赛。美国近年来主动突破核裁军责任的行为,削弱了国际社会对核军控的信心,可能刺激其他国家寻求核能力的突破,引发核扩散的连锁反应。

同时,《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存续前景因同期举行核演习进一步恶化。北约通过扩大核共享机制,变相增加了核力量的部署范围;俄罗斯则通过战略核力量的实弹发射演练,展示了其突破条约限制的潜在能力,双方的这些举措使条约续约谈判失去了现实基础。随着2026年条约到期临近,若美俄无法达成新的共识,全球将首次失去对核超级大国战略核力量的量化限制,这可能导致双方重启核武库扩张,使冷战后形成的核裁军进程彻底逆转。

北约与俄罗斯同期核演习是后军控时代的典型症候,反映了大国竞争从常规领域向核领域渗透的危险趋势。短期内,双方恐难摆脱威慑互动的路径依赖,但放任核演习同步化,将系统性侵蚀战略稳定。避免冲突的关键在于将危机管控置于国家对抗之上,以技术性合作填补制度真空,并通过多边平台重构核威慑的底线规则。否则,2025年的核演习或将成为未来核危机的前奏。

(作者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和平与安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