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我就在这个会场,这里没有变化,但世界变了。”在《巴黎协定》签署十周年之际,法国前总理、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1)主席洛朗法比尤斯10月18日在一场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与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共同主办的论坛上如是说道。

十年前,在恐怖袭击的阴影下,全球领导人众志成城,于巴黎达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黎协定》,誓言凝聚全人类之力,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威胁。

今年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也是《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过去十年,全球气候治理之路波折不断。尤其是在过去十个月中,美国特朗普政府再度退出《巴黎协定》,并采取一系列倒退政策,积极拥抱化石燃料。

在此背景下,法比尤斯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指出:“尽管《巴黎协定》本身积极有益,但当前的核心矛盾在于落实与行动。所有国家,尤其是富裕国家,必须团结一致,立即采取更紧迫、更有效的行动。”

《巴黎协定》另一位重要推动者、时任美国国务卿克里在近期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表示,尽管特朗普政府的举措削弱了信任,减缓了全球协调的势头,但他仍坚信能源转型将继续推进。他特别指出,在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并削弱清洁能源政策的背景下,中国应继续发挥领导作用。

法比尤斯认为,气候变化作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已对全球经济、社会和国际政治秩序产生广泛影响,深刻改变全球治理格局,而这正是中欧最具合作潜力的领域之一。

11月,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将在巴西召开。我们当如何看待《巴黎协定》的意义和过去十年走过的路?今天,我们再次站在决定人类命运的历史节点。这场大会不仅关乎当下,也深刻塑造着未来,我们应以何种姿态参与其中,又将做出怎样的抉择?

当地时间2025年6月23日,法国巴黎,巴黎市政厅外,巴黎市长安妮伊达尔戈(前排绿衣)、伦敦市长萨迪克汗、法国前总理洛朗法比尤斯、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特雷莎里贝罗以及蒙特利尔市长瓦莱丽普兰特与其他与会者合影,出席纪念《巴黎协定》签署十周年的市长峰会。视觉中国 资料图

《巴黎协定》:历史性转折的回望

今天,许多人已经忘记了全世界是在怎样艰难的情况下达成了这个历史性的共识。

2015年11月,震惊全球的巴黎恐袭不仅给法国带来巨大悲痛,也为即将于两周后举行的COP21蒙上阴影。尽管安全形势严峻,时任法国总统奥朗德坚定表示大会将如期举行。最终,包括中、美在内的百余国元首确认出席,经过两周密集会议,COP21成功闭幕,近200个缔约方通过了历史性的《巴黎协定》。

“我依然记得2016年,我和习近平主席、奥巴马总统并肩而立,中国和美国正式加入《巴黎协定》。那一天展现了当领导人将共同利益置于短期政治之上时,多边主义所能取得的成果。”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此前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表示,《巴黎协定》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是全球团结前所未有的时刻。

《巴黎协定》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首次成功构建了一个覆盖全球几乎所有国家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治理框架,标志着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从分裂走向了团结,从空谈转向了行动。

它也首次确立了一个清晰的全球目标——将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远低于2℃之内,并为争取1.5℃而努力。这一温控目标不仅是科学的共识,更成为了全球气候行动的“北极星”,让所有国家的努力有了统一的指向。

更重要的是,它创造性地通过“国家自主贡献”机制,尊重各国不同国情与发展阶段,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凝聚了最大共识,同时以五年一度的“全球盘点”机制形成持续增强行动雄心的循环,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注入了持久的制度性动力。

当地时间2020年12月11日,德国柏林,气候活动人士在勃兰登堡门前点燃蜡烛,拼出“为1.5摄氏度而战”的口号。12月12日是《巴黎协定》签署五周年纪念日,《巴黎协定》设定的目标是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1.5华氏度以下。视觉中国 资料图

从某种意义上说,《巴黎协定》不仅是一份环境协议,它更是一份人类面向未来的宣言,宣告了化石能源时代的终结不可避免,并规划了一条通往可持续发展未来的集体行动路线图。

在18日的这场“中法环境月”及“中欧话未来”重点活动论坛上,法比尤斯以三个“S”总结了《巴黎协定》成功的原因:科学(Science):科学界在帮助人们理解并信任气候数据与预测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社会(Society):包括组织、个人、思想领袖及企业在内的各方力量,共同推动社会向正确方向前进;国家(States):各国政府(包括中、美、欧、印、俄等主要参与方)在十年前展现出在气候行动上合作的意愿。

他强调,政治共识与开放合作的态度是《巴黎协定》得以达成的关键。

“《巴黎协定》无疑是一项卓越且至关重要的成果,必须坚持。其积极意义显著:它将本世纪末的预估气温上升从之前的4–5摄氏度大幅降低至约2.8度。每下降0.1摄氏度,都意味着数百万生命得以获救。该协定还成功推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投资新技术。”法比尤斯对澎湃新闻说。

然而,他也清醒地指出当前形势严峻:“去年全球变暖升幅已超过1.5摄氏度,而一些国家做得还远远不够。新的挑战不断涌现,例如当年未被预见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大量碳排放。此外,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如美国的相关决策,也为全球协作制造了障碍。”他说。

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中国气候中心主任李硕认为,过去十年是国际气候行动的“黄金十年”。《巴黎协定》是在历史交汇点上达成的里程碑,“它既搭上了历史的列车,也推动了历史的进程。”他说。

然而今天当人们回顾《巴黎协定》,更多需要的是往前看。“未来十年所面临的国际与国内政治环境,与过去十年已截然不同。因此,《巴黎协定》也将面临巨大挑战。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它提供的是一套底线规则和NDC机制,督促各国制定气候目标,但最关键的仍是各国国内的政治条件能否重新回到有利于气候行动的轨道上。这一点,仅靠《巴黎协定》本身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更多的国内努力和动员。”李硕说。

十年得失:气候行动的曲折之路

回顾《巴黎协定》以来的十年,全球气候外交与行动一路走来充满了艰辛。

2016年4月,时任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怀抱孙女在联合国签署协定的温馨场景,很快被次年特朗普政府宣布退出协定的决定所取代。这一决定一度让全球气候治理陷入阴霾,但中国、欧盟等主要力量迅速形成“捍卫巴黎”联盟,稳住了多边合作的基本盘。

2018年,波兰卡托维兹大会完成实施细则谈判,为协定落实提供操作指南。然而2019年马德里会议已在市场机制等关键议题上陷入僵局,初显各方分歧。2021年,因疫情推迟的格拉斯哥大会取得突破,首次将“逐步减少煤炭”写入公约文本,并解决了长期悬而未决的实施细则遗留问题。

2022年沙姆沙伊赫大会实现重大制度创新,建立“损失与损害”基金机制,这是对脆弱国家长期诉求的历史性回应。2023年迪拜大会则完成首次全球盘点,直面全球减排行动严重滞后的事实,最终促成198个国家同意“转型脱离化石能源”,首次明确能源转型方向。

与此同时,自然界气候变化的发展并未“放慢脚步”。2025年,世界气象组织确认2024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年份,全球多地气候灾害频发。地缘政治紧张与多国大选年更给气候合作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我们必须面对一个痛苦的事实:十年过去了,我们的进展太慢了。”潘基文在采访中提及,今年在洛杉矶和韩国发生的毁灭性野火是令人痛心的提醒,告诉我们到底在面临什么风险。“除非我们以更大的紧迫感采取行动,否则它们将成为新常态。世界已无暇空等承诺,我们需要的是落地的实际行动。”

面对过去十年的波折不断,法比尤斯则表示,他仍坚定信奉多边主义。他指出,当前及未来面临的重大议题——包括气候、伦理、生物及人工智能等领域均呈现三大共性特征:国际性、跨学科性与跨代际性。基于此,他认为唯有通过真正的多边主义框架构建国际联盟,才能有效应对这些全球性挑战。

他特别指出,欧洲与中国在多边主义理念上存在重要共识。尽管双方在具体利益和立场上存在分歧,但最终各方必须凝聚共识开展协作,并推动更多国家加入共同行动体系,因为缺失这种集体行动路径,人类将无法破解这些重大全球性难题。

当年《巴黎协定》的中方重要参与者、原中国气候变化特使解振华16日在国合会2025年年会主题论坛上发言时也提及了这种挑战。“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等因素,削弱了互信,全球多边治理进程面临空前的不确定性。”他说,“然而挑战之中也蕴藏着机遇,实践证明绿色低碳转型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更是培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创造体面就业机会的重要平台,也是推动绿色转型、创造新合作的重要引擎。”

梳理过去十年走过的路,李硕认为,2015年《巴黎协定》达成、2018年规则手册基本敲定,是两大关键节点。“可以说,2015年至2020年是一个积极惯性占主导的时期。但在过去几年,越来越多的阻力开始浮现:俄乌冲突、巴以冲突、全球能源安全焦虑、中西关系恶化等等,这些因素对气候行动的制约越来越强。我们正目睹有利的政治条件逐渐被侵蚀。”李硕说。

他进一步分析:“总体来看,我们仍然走在正确的轨道上。《巴黎协定》相当于铺好了轨道,但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的‘火车’——也就是各国的实际行动是否有力,方向盘掌握在各国自己手中。目前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各国之间的行动越来越分散:有的国家开足马力,有的开始收油甚至刹车,还有的像美国,不仅在倒退,甚至开始对轨道本身产生负面影响——比如上周在国际海事组织会议上,美国就动员多国拖延了减排决议。”

“这说明,除了国内气候政策的倒退,有些国家已开始对多边进程产生破坏性影响。这也是我们未来几年必须持续警惕的趋势。”他说。

COP30前瞻:期待、挑战与反思

如今,全球目光投向即将在巴西举行的新一轮气候大会(COP30),这也是气候大会时隔十多年后再次回到南美洲。这场被寄予“巴黎2.0”厚望的会议,需要各国提交更具雄心的2035年气候行动计划,并在资金、适应等核心议题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十年风雨过后,人类能否弥合日益扩大的“雄心差距”,守住1.5℃的温控目标,正迎来最为关键的决定性时刻。

解振华在16日的国合会论坛上表示,虽然美国再次退出,但全球大部分经济体仍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现在看,到COP30之前,整体上形势还是不错的,我们大家应该对此有信心。”他期待各方携起手来,支持巴西举办一届讲求公平、倡导正义、促进合作的缔约方大会,发出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巴黎协定》不动摇、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大势不可逆转的积极政治信号。

前美国国务卿、总统气候特使克里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也表示,他仍然坚信能源转型会继续,不是因为某一个政府,而是因为经济学。2024年,全球超过90%的新增电力发电量来自可再生能源。这种势头很难逆转。民间社会、城市、公司以及州一级的政策仍在继续推进,往往不受联邦政府政策逆转的影响。“事实是:决定能源转型赢家的不是舆论场,而是资本市场。而清洁能源的经济性从未如此具有吸引力。”他说。

然而,大会还未召开,一些“不祥”的阴影已在各国人士心头盘旋,尤其是对于全球南方国家而言:此次大会由于在偏僻的亚马孙雨林城市贝伦举行,昂贵的住宿交通费用将限制全球南方气候活动家参加COP30,使人们对巴西主办有史以来最具包容性的联合国气候峰会的承诺产生怀疑。

对此,COP30主席国巴西多次表示,巴西政府正在采取具体措施确保广泛的民间社会参与,特别关注全球南方国家,并一直在回应各组织表达的担忧。采取的措施包括在大学宿舍、学校和临时住房设施中提供低成本住宿,以及与酒店和交通提供商协商折扣价格。

大会主席安德烈科雷亚杜拉戈与COP30首席执行官、巴西环境与气候变化国务秘书安娜托尼此前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呼吁各国凝聚共识,力求在复杂国际形势下达成实质性成果,称“这不是选择参与的时候,而是必须行动的时刻。”

这种呼吁和信念可以从过去10个月中巴西连续七封致国际社会的公开信中可以看出。杜拉戈在信中将COP30定位为一届“关乎真相的大会”,强调当前全球正“蒙着眼睛走向深渊”,呼吁各国以最高雄心水平提交覆盖所有温室气体和经济部门的新版国家自主贡献(NDCs)。

面对地缘政治紧张与全球贸易战可能阻碍气候行动的担忧,杜拉戈重申了对多边主义的坚定信念。他呼吁国际社会证明,即便在分歧深化的时代,合作依然有效且必须加强。

在气候融资这一关键议题上,杜拉戈强调COP30必须展现兑现资金的决心。他明确提出要确保到2035年为发展中国家提供3000亿美元,并规划出一条可信的路径,以实现每年1.3万亿美元气候融资的长期目标。为此,巴西将与COP29主席国阿塞拜疆共同发布报告,阐述如何从私人渠道动员这笔巨额资金。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杜拉戈暗示巴西对在COP30结束时达成一项全面的政治决议持开放态度。这样的决议可能成为直面化石燃料转型、弥合融资与减排雄心差距的平台。

此外,杜拉戈多次强调COP30将是“实施的COP”,标志着全球气候治理从规则制定转向具体行动的新阶段。他倡导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机制下建立新的机构或多边委员会,以加速承诺的落实,并主张将气候行动更紧密地纳入联合国核心议程。

通过这七份信函,杜拉戈为国际社会描绘了一幅清晰的路线图:在贝伦,各国不仅需要提交更具雄心的气候计划,更必须在融资、化石能源转型和实施路径上取得切实突破,方能将《巴黎协定》的愿景从承诺推向现实。

而法比尤斯通过自身的经验对巴西同行提出了善意的提醒,认为COP30的成败或将取决于三个“I”:落实(Implementation):从框架概念转向具体成果,确保各国承诺转化为实际进展;包容(Inclusion):呼吁民间社会、本地群体、议会和国际组织更广泛参与,加强气候与生物多样性、反毁林议程的联系;创新(Innovation):充分凸显法庭和国际裁决等法律与制度工具在推进气候责任方面的作用。

一些前领导人和专家也对COP大会提出了清醒的认识和反思。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前执行秘书克里斯提娜菲格雷斯日前在接受《碳简报》采访时指出,当前气候行动的重心已从谈判桌转向实践场。她表示,虽然部分国际谈判仍有其必要性,但最紧迫的任务是在市场规律与气候经济学引领下加速落实行动。

菲格雷斯强调,民间社会、企业、城市和社区正以超越政府的速度推动气候进程。这些曾被归类为“观察员”的参与者,如今已成为推动变革的真实引擎。她建议,应在缔约方大会框架外开辟一个半独立的“现实世界”行动空间,用于展示创新成果、推广实践经验,并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反馈至正式谈判进程,从而形成良性互动。

这一主张揭示了全球气候治理正在经历深刻转型:自下而上的实践创新正在弥补自上而下政治协商的不足,为气候行动注入新的动力。

李硕指出,COP30面临两大现实挑战:其一,日益复杂恶化的全球气候政治环境,将削弱大会决议的力度;其二,随着《巴黎协定》签署满十年,COP谈判进程已步入“收尾阶段”,其议题不再如以往繁重,所作决策的影响力也不及往昔。

“这其实揭示了一个大的趋势:全球气候行动的成败,已不能仅凭COP的谈判桌来评判。COP曾是过去十年推动变革的“历史大潮”,而如今这股浪潮正在褪去。工作的重心,已从国际谈判转向各国国内的切实行动——更关键的是要看各国国内的减排与能源转型政策实践是否真正到位、是否真正有力,是否愿意投入真金白银。”他说。

(刁凡超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