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常有手术失败的报道见诸新闻。造成手术失败的原因很多,没有遵循一套“标准流程”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提到手术室,很多人会联想到“紧张”“严谨”——这里每一分每一秒都关乎生命,而保障安全的核心,就藏在一套环环相扣的“标准流程”里。我们就从患者推开手术室大门开始,一步步拆解那些“看不见的安全防线”,看看从入室到出室,每一个步骤都在为“极致安全”努力。

第一步:入室先“对暗号”——TimeOut安全核查,一个都不能错

患者被护士推进手术室后,不会立刻开始手术,而先停在手术台旁,开启第一个关键环节:TimeOut安全核查。这不是简单的“报名字”,而是由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巡回护士(负责手术室整体协调的护士)三方共同参与的“三重确认”。

具体查什么?简单说就是“三查三对”:

1、查患者身份,不是随口问问,而是要和患者腕带、手术通知单上的信息完全一致,避免“张冠李戴”;

2、查手术信息,医生会指着手术部位确认,护士还会展示术前标记(比如在手术部位画“√”),杜绝“开错部位”;

3、查术前准备:“术前有没有禁食禁水?过敏史有没有确认?手术需要的器械、血液是不是都准备好了?等等。

只有三方都确认信息全对,并在核查表上签字后,手术才会进入下一环节。这个过程看似“耽误时间”,却是全球手术室的“通用安全准则”。据统计,规范执行TimeOut后,手术部位错误、患者身份错误的发生率能降低90%以上。

第二步:“睡一觉”前的守护——麻醉诱导,无痛与安全并行

确认完身份,就该麻醉医生“登场”了。很多人对“麻醉”的印象是“打一针就睡了”,但实际上,麻醉诱导是个“精细活”。

医生会通过静脉推注麻醉药,患者会慢慢感到眼皮变重,几分钟内进入睡眠状态。如果是需要“插管”的大手术(比如开腹、开胸手术),医生还会在患者睡着后,轻轻插入一根气管导管,连接呼吸机,保证术中呼吸顺畅。整个过程中,麻醉医生会眼睛盯着监护仪,哪怕心率、血压有一点点波动,都会立刻调整药物剂量。对他们来说,“患者的睡眠”不是“不管不顾”,而是“全程盯着的安全睡眠”。

第三步:“摆姿势”也是技术活——手术体位摆放,既要方便医生,更要护好患者

麻醉后,患者失去了自主活动能力,这时候护士和医生会一起给患者“摆手术体位”——比如做腹腔镜手术可能需要“头低脚高位”,做脊柱手术需要“俯卧位”,做妇科手术可能需要“截石位”。别以为这只是“让医生好操作”,背后藏着很多“防损伤”的细节。比如摆“俯卧位”(趴着)时,护士会在患者的额头、胸部、膝盖下方垫上软枕,避免面部、肋骨、膝盖的皮肤长时间受压;手臂会放在身体两侧,用约束带轻轻固定,防止术中滑落等等,而这些细节,正是“安全”的体现。体位摆好后,护士会再次确认,只有确认无误,手术医生才会开始消毒、铺无菌布,准备手术。

第四步:“数纱布”不是小事——器械清点,杜绝“异物遗留”

手术开始后,除了医生的操作,还有一个全程同步的环节:器械和纱布清点。这个工作由巡回护士和器械护士(专门负责传递手术器械的护士)共同完成,核心是“进多少、出多少”,杜绝把纱布、器械遗留在患者体内。

清点分三次进行:

1、术前清点:手术开始前,器械护士会把所有要用的器械(比如手术刀、止血钳)、无菌物品等摆在无菌台上,和巡回护士共同清点确认,然后记录在清点表上;

2、术中清点:如果手术中需要添加纱布或器械,巡回护士会先记录,再递给器械护士,用完后及时收回;如果纱布沾了血,器械护士会先确认“完整无破损”,再放在指定的盘子里,避免和其他纱布混淆;

3、术后清点:手术结束后,医生缝合伤口前,器械护士和巡回护士会再次逐样清点:只有确认“数量和术前完全一致”,没有遗漏,医生才会最后缝合伤口。

可能有人会问:“不就是数个数吗?至于这么麻烦?”其实,历史上曾发生过“纱布遗留在患者体内”的事故,导致患者术后腹痛、感染,甚至需要二次手术。而规范的清点流程,能让这类事故的发生率降到几乎为零。

最后一步:苏醒与交接——出室前的“最后一道核查”​

手术结束后,患者不会立刻被推出手术室,而是先被送到“麻醉苏醒室”。在患者苏醒过程中,监护仪依然全程工作,护士会轻轻呼唤患者,等患者能自主呼吸、意识清醒,生命体征稳定后,麻醉医生会评估患者是否可以送回病房。​出室前,护士会做“最后一次核查”:再次确认患者身份、手术名称、术后需要注意的事项,然后和病房护士做好交接。

从入室的TimeOut核查,到麻醉诱导、体位摆放,再到器械清点、术后苏醒,一台手术的每一个步骤,看似“重复”“繁琐”,实则都是为了一个目标——让患者安全地走进手术室,更安全地走出手术室。手术室里没有“多余的步骤”,每一个细节,都是对“生命”的敬畏。

(作者单位: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