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10月29日,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证监会公众公司监管司一级巡视员商庆军对外释放北交所与新三板改革新信号。
商庆军指出,将通过完善北交所发行上市机制、激活新三板“培育”功能、培育耐心资本、强化监管协同等四方面举措,进一步巩固两者“层层递进、上下联动、头部反哺、底层助推”的发展格局,同时促进新三板与区域性股权市场互联互通,更好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
作为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主阵地”,北交所自设立以来的发展成果成为此次发言的重要内容。商庆军介绍,“当前北交所280家上市公司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业企业占比超80%,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达53%,创新主体集聚效应凸显。”
在创新投入方面,北交所上市公司平均研发强度达4.5%,较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平均水平高出2.86个百分点,持续加码技术创新的特征明显。
从经营与投融资生态看,今年上半年北交所超八成上市公司实现盈利,净利润中位数约1500万元;企业回报投资者意识增强,累计现金分红规模约50亿元,13家公司实施股份回购。

市场参与热度同步提升。截至目前,北交所合格投资者数量较2024年初增长40%,今年上半年日均成交额近300亿元,“企业有活力、投资者有信心”的市场生态逐步形成。
商庆军介绍称,“这些成效的背后,离不开制度机制的持续完善。北交所已推出北证专精特新指数、完成全市场证券代码切换,同时优化再融资安排、完善‘挂牌—调层—上市’全周期培育服务体系,并落实‘并购六条’助力产业升级。”
针对下一步改革方向,商庆军明确四项核心任务,聚焦“多层次协同、资本生态、监管效能、多方联动”四大维度发力。
一是差异化定位+协同化功能,强化市场分层服务能力。在北交所层面,将进一步健全发行上市制度,充分运用第四套针对未盈利企业的上市标准,同时优化创新属性披露要求,既支持前沿领域科技创新突破“卡脖子”难题,也服务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补链稳链强链”。
在新三板层面,将切实释放其“孵化培育”功能,通过优化准入制度、完善分层安排、激发市场活力,突出培育、规范、服务核心作用,提升挂牌公司质量。
此外,将深化多层次市场间制度型对接,强化北交所与新三板的联动机制,同时推动新三板与区域性股权市场互联互通,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无缝接力”的资本市场服务。
二是聚焦动态平衡,壮大服务创新的耐心资本。商庆军提出,将把提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置于重要位置,坚持北交所发行上市常态化,完善“全链条”发行监管机制以压实各环节责任。同时,探索优化新股发行机制,逐步扩充做市商群体规模,为市场提供更多参与机会与投资便利。
在资金端,将引导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推动地方设立专项基金参与市场建设,壮大专业投资者队伍;针对私募基金“募投管退”各环节卡点,将精准打通循环堵点,吸引更多坚持“长期主义”的耐心资本投向创新型中小企业。
三是锚定“四个关键”,以高质效监管促公司高质量发展。商庆军表示,当前北交所处于“打基础、立规矩、树风气”关键阶段,监管将聚焦“规范、创新、回报、追责”四大核心。
抓“规范”方面,将强化信息披露监管,督促上市公司提升内控与公司治理有效性;助“创新”方面,将引导企业聚焦主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股权激励与员工持股计划以激发创新活力;增“回报”方面,将推动上市公司“关键少数”树立公众意识与回报意识,提升募资使用效率,通过多元方式与股东分享发展成果;严“追责”方面,落实监管“长牙带刺”要求,严厉打击欺诈发行、财务造假、资金占用等违法违规行为,净化市场环境。
界面新闻此前获悉,从市场参与生态看,北交所投资者队伍正持续扩容,目前合格投资者数量已突破900万户,庞大的投资者基础为市场运行注入持续活力;与之相伴的是流动性水平的显著改善,今年以来北交所日均成交金额达291.51亿元,交易活跃度呈稳步攀升态势,市场交易韧性进一步增强。
对此,北交所将积极回应市场诉求。北交所董事长鲁颂宾表示,北交所已顺利完成“920”新代码切换,并推出北证专精特新指数,市场建设迈出重要一步。下一步,将持续完善市场产品制度、服务体系和技术系统。优化产品制度供给,将加快推出北证50ETF,研究引入盘后固定价格交易,不断提升投资交易便捷性。
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张可亮告诉界面新闻,“提供便捷投资工具,吸引长期增量资金,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北交所目前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投资者门槛50万元,相对较高,大量普通投资者无法参与;同时部分机构资金因北交所个股市值小,对个股研究投资的性价比不高、且风险相对集中,所以投资意愿不强。”
张可亮进一步对界面新闻表示,北证50ETF的推出,相当于为市场搭建了一座“普惠金融”的桥梁。它将这些资金,特别是追求稳健收益的保险、社保等长期机构资金,以极低的门槛和风险分散的方式引入北交所。这不再是零星的“支流”,而是有望形成持续的“源头活水”,能从根本上改善市场的流动性水平和投资者结构。
盘后固定价格交易,能够减少市场冲击,便利大宗交易。张可亮告诉界面新闻,“对于持有大量头寸的机构投资者而言,在连续竞价时段大额买卖股票容易对股价造成巨大冲击,从而抬高成本。引入盘后固定价格交易,为大宗交易提供了一个‘专用通道’ 。机构可以在收盘后以固定价格协商成交,有效避免了对盘中交易价格的冲击,满足了机构投资者稳健交易的需求,这无疑是吸引和留住机构投资者的重要制度保障。”
截至目前,北证专精特新指数叠加北证50指数,推动北交所进入“双指数”时代。在西部证券北交所首席分析师曹森元看来,“双指数”标志着北交所进入差异化资产配置时代,带来产品创新红利。
曹森元进一步介绍,北证50聚焦市值龙头,专精特新指数覆盖130多家“小巨人”企业,为ETF、指数基金提供更灵活、更加多样化选项,预计相关产品发行将吸引更多的增量资金。
对于当前和下一阶段的改革重点,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指出,“北交所要以‘强化市场吸引力、提升服务适配性’为核心方向,从三方面精准发力。”
他指出,一是优化发行上市机制,聚焦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特性,探索多元化融资模式。这里可以通过适配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进一步拓宽市场包容边界,让更多处于成长期、有技术潜力的中小企业能借助资本市场发展。二是主攻市场流动性提升,积极引入长期资金,迭代做市商制度、丰富交易品种,持续改善交易活跃度。三是监管端强化信息披露全流程监管,督促企业提升治理规范化水平与经营透明度,筑牢市场信任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