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业智能化的全球竞赛中,中国正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我们不是在产品中加AI,而是以时间序列模型为基础,构建全新的工业AI平台。”中控技术副总裁/Industrial AI事业群CEO吴玉成在2025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期间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表示,中控技术走的不是“追赶式”创新,而是重构底层逻辑。

2024年,中控技术正式启动“ALL in AI”战略。吴玉成强调,这不是一次技术叠加,而是以AI为底层基座,打造AI Native体系。在吴玉成看来,这是中控技术三十多年工业自动化积累后的必然选择。“中控技术从1993年成立至今,一直在自动化行业深耕,服务了37000多家流程工业企业。”他指出,“我们深刻理解企业在安全、环保、效益和质量方面的核心诉求。”

吴玉成表示,与传统工业自动化巨头相比,中控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扎根工业的AI融合能力”与“敏捷的战略执行机制”。在他看来,传统巨头多受制于既有技术体系与复杂组织架构,AI与业务融合存在壁垒。中控技术构建了“时间序列大模型TPT(Time-series Pre-trained Transformer)+通用控制系统UCS”的全链条AI落地能力,并通过成立工业AI事业群,将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工程实施与行业专家纳入同一单元,形成“懂工艺更懂算法”的组织基因,实现从需求到迭代的高效闭环。

中国拥有全球最齐全的工业门类和大量亟待改造的存量工厂,这构成了“从规模优势转向技术优势”的坚实基础。目前,中控技术已覆盖石化、有色金属、冶金、钢铁、建材等全流程工业领域。据吴玉成介绍,中国规上流程工业企业约5万多家,中控技术服务了其中三分之二。

时间序列大模型之所以能在流程工业中发挥重要作用,源于其与工业生产特性的深度契合。“受到ChatGPT大语言模型的启发,中控技术将时间序列数据作为工业领域的‘通用语言’。”吴玉成解释,“工厂里的装置设备虽然不会‘说话’,但温度、压力、流量、液位这些参数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构成了装置的‘语言’。”

“虽然不同工厂产品各异,但构成生产系统的基本单元——泵、阀、管道、反应器等具有高度通用性。”吴玉成表示,基于这一洞察,中控技术自主研发出了全球首款时间序列大模型TPT。该模型通过海量数据预训练学习通用规律,比如石化裂解反应的温度窗口、化工精馏塔的回流比规律,并针对具体场景进行微调适配。TPT不仅“能看见数据”,更“能读懂工艺”,提升了AI在工业场景中的落地效率。

吴玉成特别介绍了TPT在万华化学氯碱装置中的应用,他提到,氯碱工业作为基础化工领域,一直面临高能耗、高安全风险的挑战。“生产一吨碱的电耗高达几千度,生产过程中还涉及盐酸等腐蚀性物质,安全压力很大。”

“在电解槽能效优化方面,TPT整合电压、电流、温度、盐水浓度等实时数据,建立多目标协同优化模型,预计吨碱电耗可降低1%左右。”吴玉成透露,在废液pH值控制这一难题上,TPT通过历史数据与实时工况的动态学习,构建预测-执行闭环控制算法,将pH值稳定在6.8-8.2区间,中和时间从5小时压缩至1小时,预计年节约中和剂成本20万元。

除了能耗优化,中控技术还解决了关键材料的寿命预测难题。吴玉成说,离子膜作为电解槽的核心材料,单次更换成本超过100万元。“换早了造成浪费,换晚了带来安全和能耗问题,预测模型实现了最佳更换时机的精准判断。”

这种通用性正不断拓展TPT的应用边界。吴玉成表示,除了传统的流程工业,中控技术的TPT大模型正在向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拓展,甚至吸引了金融行业的关注。

中国市场的庞大规模与复杂性也带来了特有的挑战。吴玉成表示,一是数据基础与安全性,工业数据质量参差不齐且涉及核心工艺保密,大规模汇聚难度大;二是基础条件与认知,中小企业设备老旧、数据碎片化、人才匮乏,且对工业智能体价值认知模糊;三是场景复杂性与信任,工业场景容错率低。

针对这些挑战,吴玉成提出“多管齐下”的应对思路,技术上,通过数据保密机制与“数据不出厂”专属模型方案,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释放数据价值;市场上,依托政策驱动央企及头部民企打造“灯塔项目”,形成可复制模板;生态上,推动技术方与行业专家深度协同。

吴玉成认为,中国工业AI将呈现三个显著特征:应用深度广度持续领先、标准规范逐步输出以及人才培养加速推进。“现在年轻一代的AI人才正在快速成长,未来全球工业AI的人才高地可能就在中国。”

在产业选择上,中控技术形成了清晰的标准:规模足够大、痛点突出、数据基础较好。吴玉成强调,“只要是涉及时间序列数据的行业,都有TPT大模型的用武之地。”

“如果一家工厂一天赚100万,未来可能有90万的价值由AI创造。”吴玉成对中国工业AI的前景充满信心。他表示,中国工业AI正从“点状突破”向“全局渗透”跃迁,深度融入工业全生命周期,中国有望先于其他市场探索出“技术-场景-生态”成熟路径,甚至定义部分全球标准。

“在美国专注于基础理论创新和人机交互的AI应用时,中国正在实体经济的AI赋能方面走出一条独特道路,”吴玉成说,“这不是简单的技术追赶,而是基于中国制造业底蕴的原创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