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下午,由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上海市保险学会、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再保险专业委员会、《上海保险》杂志主办,上海保险交易所支持的“打造全球保险枢纽,提升国际金融中心能级——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新进程”媒体调研会在上海保险交易所举办。多家保险公司代表针对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实践探索进行分享探讨。

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总经理助理常明表示,再保险作为“保险的保险”,通过有效发挥分散保险风险的功能作用,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风险保障支持,更是保险机构参与全球保险市场风险分散、拓展承保能力供给的重要方式。中国再保险市场发展极具潜力,再保险市场居全球第7,与我国直保市场规模位列全球第二地位不匹配,再保险渗透率4.6%,低于12.5%的全球平均水平,服务实体经济、“一带一路”和中国企业“走出去”大有可为。

据他介绍,针对全球市场共性痛点,登记交易中心定位行业基础设施和公共后台,服务再保险活动的公司间市场,目标是降低公司间因为数据、凭证非标导致的人工操作、交易摩擦、数据不对称和结算缓慢等全球性痛点,推动中国市场率先在全球实现数字化、标准化转型,整体降本增效和资信改善,更好实现制度型开放。

人保财险上海再保险运营中心副总经理王剑表示,人保财险率先在上海设立再保险运营中心,是业内首家将再保险分出、分入运营和交易全量集中到上海的保险公司。人保财险再保险运营中心自2021年正式运营至2025年9月末,已与391家再保险机构和经纪人开展再保险交易,累计分出保费2629亿元。

王剑说,在积极推动在上海发行新型风险转移产品方面,人保财险结合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2024年起积极推动在上海发行国内首个巨灾债券。按照金融监管总局要求,已完成新型风险转移产品政策研究报告,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持续推动在上海发行国内首个巨灾债券,更好发掘境内资本市场潜力,进一步提升巨灾风险转移能力。

太保产险再保险部总经理王金宝谈到,该公司将继续以实际行动响应《关于加快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的号召,强基固本、提质增效,在四个方面重点发力,包括努力推动与更多再保险业务合作伙伴,在再保险业务平台达成交易;加快组建境外再保险合作网络,尤其是发挥太保香港作为境外经营机构的独特优势,与太保产险形成系统内的协同;重点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供再保险服务,并不断积累国际市场再保险经营经验技术;以立足临港,用好当地政策、贴近场内交易,加强上海运营中心的技术力量。

作为平台共建方和首批用户,三井住友海上火灾保险(中国)副总经理郑永强回顾道,2018年,当时为了解决日资三家产险公司间再保险业务合同确认、信息交互以及对账结算等问题,三井住友保险参与共建了再保险交易平台的初期功能,并成为平台的首批用户。通过交易平台,日资三家公司在平台上实现了再保业务交易数据的准确、高效传输,以及再保业务管理。“可以说,我们公司是再保交易平台最早的参与方,也是最早的受益方。”

郑永强直言,通过再保业务向交易平台的汇集,日常再保业务运营效率以及合同管理品质有了明显的提升。十分期待再保险交易平台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速推进更多交易方成为平台参与主体,并使用平台进行场内业务交易。最终能够实现全再保业务场景以及所有交易方之间的场内交易。也期待进一步从政策、规则层面,提升场外交易对手的入场积极性,吸引更多国内外再保人积极进场交易。

建设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重要部署,也是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和海外利益布局的关键支撑。

平安产险上海再保险运营中心副经理李硕介绍道,自再保中心成立以来,平安产险将海外业务发展定为公司的核心发展战略之一。2025年平安产险多次走访调研海外市场,包括东南亚、中亚、中东、北非等,会见超20家海外保司,于海外市场宣传上海国际再保中心与登记交易中心平台,提升市场影响力。

在他看来,再保险不是零和博弈的竞技场,而是全球风险治理的协作共同体。唯有聚众合力、抱团共建,才能实现共赢发展。

中国人寿财险上海再保险运营中心拟任副总经理张翼则表示,推动上海再保险运营中心各项再保业务高效、合规、稳健发展,重点支持好“一带一路”建设和中资企业走出去,推动分入分出双轮并进始终是中心建设的核心目标。中心实际运行一年多以来,已率先实现业务同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平台的完整对接,实现分入和分出业务均在平台登记与交易,公司整体登记交易总量规模已超222亿元人民币,位居市场前列。

张翼指出,中国人寿财险借助全球再保大会等平台,同巴基斯坦JUBILEE、印尼ACA、香港交银保险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或地区的重要保险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点带面扩充服务中企“走出去”保险网络。